无人机物流技术(无人机送货哪里实现了)

个人学习 20 0

无人机物流技术

上面我们知道了无人驾驶技术分了六个等级,那么无人驾驶技术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无人驾驶的发展历史可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说起。

1960年代,美国_开始探索无人驾驶技术,试图用它来探测敌方防空系统降低美军的伤亡率。此后,无人驾驶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等

1995年,美国空军首次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了实战,随后,无人驾驶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民用领域,如勘探、太空探索、机场巡逻等

200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第一届自动驾驶挑战赛,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接下来的几年,DARPA每年都会举办自动驾驶挑战赛,也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升级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使无人驾驶车辆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配合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等技术,使得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精度更高,导航路径更准确

现在,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研究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如国外的特斯拉、谷歌,国内的百度、华为等。甚至目前无人驾驶技术也在物流、快递、出租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信不久的未来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和物流方式

无人机物流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也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2015年国家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中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做出重要规划,在随后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对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渗透应用做出规划。2020年以来中国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及新基建做出新的规划,从标准技术到应用规划也均有涉及

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行业规模也不断增长

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由681亿元增至23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22年我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达2894亿元

目前国内有哪些发展很不错的公司呢?

十年磨一剑,国内自动驾驶龙头——百度:

百度应该是国内起步最早的自动驾驶公司,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2017年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目前百度Apollo已经在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智能交通三大领域拥有业内领先的解决方案,百度累计已经积累6000多万公里的测试里程,专利数量更是达到了4600+

百度的测试车可以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城市、停车场全场景点到点的全域驾驶,具备识别红绿灯、环岛路口、非结构化道路等,灵活的驾驶策略可从容面对路口博弈、汇入汇出、行人礼让等场景,同时在停车技术上也能够实现全场景自主泊车,无论泊入还是召唤,无需人在车上,手机一键操作,即可实现泊车自由

目前百度已经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多个场景,包括出租车、汽车机器人、自动驾驶公交以及物流货运等场景

其中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萝卜快跑,百度计划至2023年底将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开放至30个城市,部署至少3000辆自动驾驶汽车,为3000万用户提供服务,大家很快也能在家门口体验先进的自动驾驶的服务哦

人才云集的新秀——Momenta

相比百度,16年成立的Momenta要年轻很多,却是投资界最受欢迎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成立以来已获得上汽集团、通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丰田、博世等多家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投资,成立截至2021年11月,Momenta已经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12亿美元

而受大佬们青睐的主要原因当属Momenta的人才密度,Momenta团队核心成员包括CEO曹旭东(清华)、另外担任研发总监三人组孙刚、夏炎、任少卿都是深度学习领域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可以称为一群科学家创立起来的企业

Momenta的战略是量产自动驾驶与完全无人驾驶系统,先在量产车上优先搭载L2/L3级辅助驾驶,收集数据后再向L4/L5进发

到目前,Momenta的两条腿产品战略,左腿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为行业交付一流可量产的自动驾驶系列产品,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右腿完全无人驾驶MSD,致力于打造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并反馈给量产产品领先的技术流

相信在人才以及资金的加持下,momenta一定能够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除了百度、momenta,国内还有很多投身无人驾驶研究的公司,包括布局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卡车品牌图森未来、聚焦智能交通的蘑菇车联、为物流和旅游行业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的驭势等等,这些公司都是国内专注在自动驾驶研究领域且有发展潜力的平台

相信看到这里,有很多同学已经产生了想要加入无人驾驶领域的想法,那么想加入无人驾驶公司,可以选择哪些岗位呢?对专业有什么限制?薪资待遇如何?接下来蓝楹也会带大家揭晓无人驾驶行业的就业环境

就岗位而言,目前无人驾驶的公司最缺的还是技术研发人员

①算法工程师:包括深度学习算法、视觉算法、路径规划算法、感知算法、行为预测算法等等,主要负责开发和优化无人驾驶系统的,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

对于应届生来说,算法岗位的专业限制很强,学历要求也很高,很多大公司会要求名校硕士,需要计算机、自动化、通讯、电子等相关专业,且需要对算法技术有过了解,参加过大型的算法比赛以及有过相关的实习经验,这些可以在面试时有很好的加分

②软件工程师:包括岗位有前端开发、Python开发、C++软件开发、测试等,主要负责无人驾驶系统的软件开发和测试,需要掌握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

这个方向对大学专业的要求依然是计算机相关,当然有其他相近专业且编程能力强的人很多公司也会要,学历方面很多公司要求本科即可,同样的在应届生校招面试中,相关的实习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③传感器工程师:负责无人驾驶系统中各种传感器的研发和优化,需要有相关的电子工程背景

④数据工程师:负责无人驾驶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掌握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

⑤其他非技术岗位:除了技术岗位外还有许多非技术岗位

比如:负责协调车辆调度、优化运营流程的运营经理;负责处理大量的无人驾驶车辆产生的数据的数据分析师;负责无人驾驶项目的规划、执行和监督的项目经理;负责推广和宣传无人驾驶技术的市场营销专员,另外还有法务、人力、财务以及销售人员都是需要的

了解了岗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无人驾驶行业的薪资,这个行业由于人才要求高且人才紧缺导致就业市场供小于求,所以对应的薪资也水涨船高

根据脉脉上爆出的offer来看,自动驾驶的技术岗应届生的年薪大都在15~35W左右,妥妥的高薪呀,尤其一些top名校毕业+知名企业的offer,一些算法岗薪资甚至年薪40W+,基础薪资都有2W+。

想想当初毕业的时候月薪3000,感觉手里的馒头不香了呢

而根据看准网提供的无人驾驶整个行业的平均薪酬高达每月,真的是一个高薪且有发展的领域,未来年薪百万也不是梦!

虽然千好万好,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无人驾驶行业未来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科幻片里的场景想要走进现实,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首先是技术方面,虽然无人驾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完全自动化的驾驶系统、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协同;虽然技术不断发展,但还没有一种完美的、能够应对所有情况的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也还比较脆弱,需要针对各种情况进行更完善的测试和调整;还有看似不相关其实很重要的基础设施,无人驾驶车辆和现有道路标识、道路设计等基础设施之间的物联匹配未来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另外,法律法规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无人驾驶会涉及到责任归属、安全标准等问题,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框架。蓝楹印象中特斯拉无人车在国外就发生过多起撞人事故,引起众议的就是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作为人类,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交通事故,更何况不那么成熟的AI。

因此未来包括交通法、数据隐私法、事故责任法等等都需要我们一边摸索一边补充

还有一个很大挑战是公众的接受程度,可能我们想到这样的先进技术会很兴奋,但是当我们切身体验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对无人驾驶感到放心呢,毕竟让没有驾驶员的车子自己开起来可能就会让一些人感到不安了,想要真正落地无人驾驶,在宣传和教育上我们也还需要慢慢去渗透给每一个人。

当然了大家也不必对未来过于担心,我仍然相信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潜力非常庞大,可以说是像蓝天一样广阔的

事实上,无人驾驶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交通安全,因为它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像是不会犯困或者分心看手机,另外它的反应速度超级快,可以说是超人版的驾驶员

其次,无人驾驶还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因为它们之间可以进行互相通信,通过智能路线规划,避开拥堵路段,让我们上班路上也不会担心“迟到”了

此外,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还能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友好。同时,它们的行车驾驶技术也会不断进化,自我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总之,无人驾驶目前还处在发展期,我们一定还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取代落后的生产力,从1886年小汽车诞生到今天,我们已经驾驶汽车一百多年了,出行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铁、地铁、飞机等,不只是追求速度,我们永远都处在探索以及发展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也许未来的生活里,开车不需要驾驶员,我们可以伸个懒腰,坐在车里看看书、玩手机或者追剧就能到达目的地,想想就很巴适~

无人机物流技术

“产、管、用”并行催生无人机良态

无论是大闸蟹一天之内上餐桌,还是医疗物资在相邻城市之间的快速运输,无人机参与构建的“空地一体化”智能物流网络在方便了个人的同时,也为更多行业打造出新兴业态。无人机的产业生态聚焦“产、管、用”三方面。“产”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产制造。2022年,大疆农业发布了T50、T25农业无人飞机以及Mavic 3多光谱版无人飞机,针对大田喷洒、肥料播撒、果树喷洒等应用场景进行了多项优化,提升了无人机作业的智能性、稳定性、安全性。中航工业试飞成功了TP500无人运输机,可实现500千克级标准载重、500千米半径范围的无人驾驶航空货运,最远航程达到1800千米。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营企业都不断研发新型无人机,致力于解决其续航短、寿命短等技术问题。但生产制造不仅局限于无人机,还有无人机地面基站、装卸投送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只有无人机产业链协同并进,才能让无人机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管”指管理,比如无人机管制、空域划分等。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安全、隐私等是无人机面临的共同挑战。民航局印发的《城市场景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航线划设规范》《民用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配送试运行审定指南》等文件,让无人机在物流行业的运行规范化。物流行业先行先试,为其他行业的无人机规范化管理作出了示范。未来,更多法律法规的出台也将为无人机在更多行业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用”是无人机在各个细分场景中与现有业务结合而出现的衍生业务。在农业和畜牧业,无人机能够飞越复杂且泥泞的道路,从空中寻找病虫害和传染病的迹象,检查农作物,甚至进行播种和施肥;警方可使用无人机进行搜索和救援,或在大型活动中进行例行安全扫描;配备视频和红外线摄像机的无人机能够执行有效的搜索和救援任务,飞跃广泛的区域,在精确搜索模式下找到失踪者……在地质、气象、电力视频拍摄等行业,无人机用途广泛,爆炸式增长的需求也为无人机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产、管、用”三者并行发展才是无人机产业的全貌。无人机产品应用规模化在加速无人机生产的同时,也催生了相应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不仅让各行各业对无人机的使用规范化,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无人机运行中产生的问题;问题得到解决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使用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生产主体将不断研发无人机产品。“产、管、用”的良性循环将引领无人机行业走向光明的未来。(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人尹)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3年2月1日5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

聚焦智慧民航 | 融合发展 构筑大空管时代

智慧赋能 | 基于卫星的地空通信:万米高空 时刻互联

聚焦智慧民航 | 厦门机场:打造数字化运行效能标杆

智慧赋能 | 城市空中交通畅想 低空飞行 筑梦未来

聚焦智慧民航 | 绿色的机场光伏让天空更蓝

智慧赋能 | 东航:数字力量赋能疫情防控

聚焦智慧民航 | 激活智慧空管系统的“神经末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