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物流园区(安博国际物流园)

个人学习 22 0

安博物流园区

普洛斯也好,安博也好,这个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很陌生的名字,其实早已低调的发展成为了最赚钱的房地产公司,而且,他们就是我们普遍被国内地产人员认为的不赚钱的商业地产行业。

总结安博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启发:

国外商业地产蓬勃发展,保证可以做到“投、融、管、退“的房地产信托基金至关重要。

美国政府正是看到了信托基金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杜绝把现金流当作利润,同时又保证了社会小规模投资人可以参与到大规模地产投资的行业,享受分红,因此给予了信托很多关于税收的优惠政策。

既然有利可图,投资者也好,房地产从业者也好,自然愿意在这里面下功夫,从而才促使了以购物中心为主要的信托基金,比如西蒙地产,也包括以物流地产为主要的信托基金,比如安博。

这些企业的成功,都是背后政策的导向所致。可见经济和金融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骂地产商恬不知耻,仿佛罪恶到了极点,但我们仔细想想,是什么导致了地产商人最后的无耻和下作。资本永远是血腥的,商人也永远是逐利的。

资本论里说,如果有100%的利润,商人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商人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超过300%的利润,那么商人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的确,地产商人在今年践踏了世间的一切。

金融监管和政策导向,才是决定地产未来走向的核心关键。

这就不用多说了,不是王婆卖瓜,只是更想理性的去对标一些做的好的房地产企业。我也说过很多次,商业地产不赚钱,是相对于住宅地产而言。尤其是前十年,地产的暴利、现金流和融资端的无限供应,才导致商业地产看似不赚钱的局面。其实,如果中国某些企业早点布局商业地产,其租金增长率早已超过众多房地产商。比如深圳华润万象城,其租金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又比如万达早期100个购物中心持续的租金贡献额。

商业地产其实是有门槛的,尤其位置的稀缺性,让门槛愈加凸显。一个位置,一旦固定下来,他人就不好进入,从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垄断性。

但是物流地产,专业的难度更大于其他商业地产形式。比如说仓储的形式。最近的冷冻仓,对产品的温度和湿度,都要有极为科学的设定。我在这里没有去细说安博其他的收入模式,比如物流配套、电动车等相关领域,安博也扎的很深,从而能进一步加大了这个行业的门槛,其实就是增加了安博的租赁利润。

做这些事情,都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来进行,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这些都是商业地产的附加值,值得我们稳定的投入和扎扎实实的运营。

中国地产浮躁和泡沫,导致商业地产也一样浮于表面,老板们只看眼前的数据,一年太久,只争朝夕。这种模式的改变,可能还是需要更多政策层面的引导和变化。

美国REITs的成长,也是伴随着住宅地产的衰落,而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相信中国经过这次巨大的地产冲击,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合适之路,让地产真正走向良性发展。

喜欢,就点赞,分享和关注@商业地产Y观点,也许会有更多的人为之受益。

微信关注“商业地产Y观点”后台回复“资料”,可领取《*润商业项目开业筹备运营总控计划表》。

安博物流园区

普洛斯践行ESG(环境、社会、治理)原则,注重减少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他们在物流园区建设中倡导绿色建筑和节能认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在中国物流园区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通过引入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模式,减少物流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得不说,借鉴普洛斯物流园区的成功经验,中国在物流园区建设中可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能源产业链,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管理,并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物流园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安博物流园区

为什么在国内,很多房地产商极少涉及工业产业园,而安博却把工业产业园做到了世界第一呢。

我们来简单讲讲物流产业园的盈利模式。

曾经作为地产公司,我们也收购和管理过一家以物流仓储为核心的工业产业园。

整个产业园区的产权建筑面积为万平米。租金增长幅度3年内大概在左右,基本符合商业地产每年递增3%的目标。

工业厂房致胜的法宝在于租金不高,所以出租率相对稳定。在当时的那个水平大概在20元每平方上下,宿舍等基本属于配套服务,不是核心盈利单元。但同时,也就意味着租金收入也不高。

按照每平方20元的水平,15万的建筑面积,每月300万的租金,全年97%率的前提下,整体收入3492万左右。

只看收入我们很难直接理解商业模式,我们一定最后要算算净利润或者说投资回报率。

园区的经营成本在所有的商业地产经营类型中,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

每年的毛利润=3492万万=3345万。

IRR的计算方式,我们就不在这里计算了,挺复杂的,还要按照贴现等考虑。

我们只是简单看一下回报,投入个亿,每年回收3345万,相当于7%的回报率。

7%对于中国的传统房地产商而言,的确好像不高,甚至于看不上。

所以,当时这个项目,我们收购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希望通过工改住,把它卖出去。

但如果放在全球的资产回报率来看,或者放在当下来看,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也是国外Reit最喜欢的一种形式。

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稳定且持续的现金流并每年递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