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到重庆北碚物流(成都到重庆盘溪市场物流)

个人学习 23 0

成都到重庆物流专线

我不知道重庆有关部门是否算过一笔账——

重庆要建设5万亿的产业集群,需要多少产业工人?多少工程师?多少中高级人才?

这些人力的需求,重庆能解决多少,缺口有多少,缺口怎么解决?

个人感觉,重庆这块人才缺口很大。

虽然理论上人力资源的缺口可以在外地招聘引流,但是产业工人还好办,工程师与中高级人才如果大部分都需要从外地引入,必然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重庆在职业院校建设、高校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说实话,重庆优秀高校资源是相当匮乏的,全重庆就两所985、211。

不要说与沿海相比,就是与成都相比都差距甚大,但是高校建设并非朝夕之功。

我就在想,既然重庆是全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备份,那么配套的政策也应该争取全国优秀的高校备份——

如果能引入全国一流大学在重庆建分校,那么就可以极大的缓解重庆人力资源培养的短板。

成都到重庆物流专线直达

按:最近十几年美国一直喊着要制造业回归,也吸引了一些产业资本去美国投资建厂,但是这些投资建厂的项目最后大多都无疾而终。

为何?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跟不上,企业建厂之后找不到熟练的产业工人与合格的工程师。

重庆要打造五万亿的产业集群,就算是企业能从全国各地招到熟练的产业工人与工程师以及中高级人才,重庆政府能否配套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

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等也要未雨绸缪提前筹划。

只有相关基础工作做得扎实,未来引入产业资本才能有的放矢。

7 烟花秀的背后

2023年1月23日,除夕夜晚,重庆人民在两江四岸见证了一场盛大的烟花秀。

变化多样的无人机表演、炫彩夺目的灯光秀、漫天璀璨的烟花、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组成重庆最精彩的新春之夜。

这场重庆除夕之夜的烟花秀轰动了全国。

说实话,烟花秀不是什么特别难想到的创意,为啥全国这么多城市,却让重庆拔得头筹?

因为领导们都怕人群聚集,怕出事。

因为怕出事,所以各地对各种跨年活动非常谨慎。

但是,重庆官方却在2023年给市民奉献了这场盛大的烟花秀。

如何评价重庆这个城市

自身就可以构建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小循环,两极合一,充当中国第四极实至名归。

但是呢?

中国第四极喊了这么多年,国家也对成渝经济区给了大量政策,但是成渝经济圈发展却低于预期,为何?

两个原因。

其1,成渝之间融合度还不够。

说起来成渝经济结构互补性很强,但是实际上,长期以来,两地因为行政区划的不同,各自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规划路径。

步调不同,导致融合度差强人意。

其2,过去重庆搞制造业压力很大。

在中国范围内,重庆搞制造业直面竞争对手是长三角与珠三角,重庆能依托的就是一条长江。

沿江而下,辐射范围就是长江经济带几省范围,而长三角与珠三角呢?

背靠的是太平洋!

沿海洋航运,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可以快速辐射欧美以及全球市场!

一个是辐射区区几省之地,一个是辐射全球,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所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无论产业链集中度还是广度都远超重庆这个小弟弟。

面对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个超级大哥,重庆制造业只能在艰难的夹缝中蹒跚而行。

但是,当下成渝经济圈以及重庆制造业却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3 重庆的机遇

当下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趋势已经逆转,在美国主导的脱钩断链去中国化行动下,中国对美国、对欧洲出口连续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呈现效果,中国对东盟出口,对俄罗斯中亚出口,对非洲出口却连连上升,其中对东盟出口,对俄罗斯中亚出口增速迅猛。

简单的说,我们外部正在出现这样的变化:

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

对欧美的航运因为地缘政治博弈因素连年下滑,但是,对欧亚板块国家特别是内陆国出口却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如果我们把上述外部环境变化对应到国内几大制造业基地就是完全不同的影响——

对依托海运出口欧美市场的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基地基本是增长乏力,但是对于依托中欧班列向俄罗斯、中亚、东欧辐射,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以向东盟辐射的重庆制造业却是超级利好!

成都到重庆北碚物流

成渝双城不融合,这个中国经济第四级就很难形成合力,就是徒有虚名。

成渝不融合,重庆制造业基地的产品连大西北都很难辐射,更别说抓住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机遇,辐射到中亚、俄罗斯乃至中东欧洲了。

与此同时,袁家军还提出,要在加快建设西部陆海通道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深化毗邻区合作上取得更大突破。

这又代表了什么思路呢?

西部陆海新通道地理位置示意图

只有搞好毗邻区合作关系,才能在西部陆海通道建设上取得突破;

只有在西部陆海通道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让重庆制造的产品不但能辐射云南、贵州,更可以借着西部陆海通道一直辐射到整个东盟国家。

这就是重庆新领导的格局与思路——

成都到重庆北碚物流

我板起指头算了一下:

重庆3000万人口,贵州3000万人口,云南4700万人口,东盟人口大致是亿,这就是亿人口;

然后四川8000万人口,大西北1亿人口,中亚人口7000万,俄罗斯亿,这里就是亿,合计就是亿人口;

然后沿长江经济带而下,沿途的省份至少也有2亿人口,合计总体辐射的人口数量接近14亿;

这差不多就是再造一个完整中国的庞大市场。

成渝经济极辐射范围构想

这个辐射范围绝大部分都是内陆地区。

与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基地相比,从重庆制造业基地出发,在大家都是靠铁路与公路运输的情况下,反而比长三角、珠三角运输距离更短,交通成本更有优势。

也就是说,只要重庆能造出长三角、珠三角同样品质的产品,那么重庆制造在上述辐射范围区域内,一定可以卖得更便宜,也就可以卖得更好。

这就是当下海权衰落,陆权崛起,全球化向区域化发展的大变局下重庆的机遇。

成都到重庆北碚物流

既然要在四川盆地搞一个中国第四极,为啥不直接将成都设置为中心,而要构建成渝双雄并立的格局?

原因也很简单,成渝两座城市各有特色,谁也无法独立实现一个经济增长极的条件。

成都土地富饶,搞农业种植养活2亿人没有问题,但是成都却不适合大力发展制造业。

因为成都没有一条大型河流。

内陆地区搞制造业没有河流是不行的,光靠铁路与公路运输物流成本就足以让大部分中低端产业活不下去。

重庆本来就是码头城市,顺长江而下可以直达上海,虽然是内陆地区,但是天生就具有搞制造业的基础。

但是重庆最大的短板是经济腹地太窄,向南是贫瘠的贵州,向北是四川——

因为行政区划的分隔,很难直接向大西北辐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