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最后一百米
智能盒子,即安装在收件人家门口的收件盒,与智能家居一样,通过物联网在手持设备上反映收寄状态的小型快递柜。
快递柜是针对社区的,而智能盒子是专属的。可以手机一键打开、容量自由伸缩、自带摄像头的智能硬件,可在用户家门附近方便悬挂,占用很小空间。快递小哥可以经安全身份认证后,一键开盒。因为伸缩功能,小盒在折叠时较薄,展开后的大肚量则能容下多数标准尺寸的包裹,门前悬挂方式更是简单安全。同时,自带的摄像功能,可实时拍摄,保证包裹安全。另外可以实现刷脸开盒,语音交互,温度调节储存生鲜,支持授权共享空间等更多黑科技功能。
目前在菜鸟(菜鸟小盒),京东(云匣)等企业已经推出类似的应用试点。
物流最后一百米
快递柜位置固定,通过互联网、智能识别等技术,可以实现不间断工作,用户通过自提柜无需与快递员直接接触,收发快件时间自由安排,快递配送员也能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和二次配送,从而能有效提高配送效率。快递柜作为社区的接入点能够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供应商能够为广告服务商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广告,提高广告商广告的投放效果。
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快递柜只能配送一些较小的产品,其次快递柜进行货物配送过程中由于用户无法进行当面确认,用户体验相对传统的配送方式基本没有提高,有时体验甚至低于传统的配送方式。
物流最后一百米
地下管道物流运输方式,利用一个个自动小车在管道中的运行完成对货物的运输。目前瑞士已经研发了这类配送系统被称作Cargo Sous Terrain(CST)。目前京东也发布了类似的胶囊管道系统概念模型,快递箱在前端仓储处被送入京东胶囊,在地下管道穿梭并被各中继处自动分拣,最后在接收端交由机器人送达。这种运输方式更加安全、快速,不受天气、路况和驾驶员的影响,地下物流系统可能改变物流的运输和商品的交付方式,同时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
目前雄安新区已经作为国内地下物流研究的重要样本。据了解,在雄安规划的地下物流系统可利用地下管廊与楼宇自动连接,实现货物全流程自动化流转,自提柜按户设定方便客户取件。
物流最后一百米
无人车配送主要运用于社区、办公楼、校园、园区等末端需求场景。因全年24 小时运行,不用提供座位,也不用为司机提供休息场所,递送的时间可以从几天缩短到几个小时,从而实现配送成本减半的投资效益。目前无人车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模式:
(1)无人车与智能快递柜相结合的站到站配送模式:在配送中心与城市末端配送的快递柜之间设立自动分拣缓冲站,缓冲站可进行自动化分拣和分拆,并按计划分派到末端无人配送车上,无人配送车行驶到末端配送的社区,通过无人自动分拣装载与社区智能快递柜进行无人对接。
(2)无人车、机器人与智能电梯相结合的门到门配送模式:快递柜取货的方式在某些高层住宅小区,会引起高频的上下楼活动,可采用无人车与机器人协同配送,无人车到达最近停车场后,卸载下一批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机器人进入社区内部。机器人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梯进行通讯,电梯感应识别自动驾驶机器人需要停靠的楼层,以实现高层住宅垂直交通层面的门到门无人配送。
众多快递公司也通过和自动驾驶企业合作,推出无人车配送服务。最早在2018 年,AutoX 在美国加州推出无人驾驶生鲜递送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无人车配送服务及车上搭载的无人货架售货服务。在今年2月,顺丰也在无锡某商场投用了智能配送机器人“方糖”,具备“自动化派送、云呼通知、取件码快速取件”等服务特点。今年4月,中国邮政在阳泉城区区域投入运行10辆无人物流配送车,主要承担短驳中转工作,用于站点与快递自提点之间快递邮件的运输。
无人车模式基本都是在特殊场景下的测试和应用,其实际大规模落地在成本、技术及政策法规层面还存在诸多难点,而且因为末端的配送路况环境太复杂,存在着诸如自行车、行人、宠物、台阶、电梯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现在的技术还很难处理如此非标准化的场景。
物流最后一百米
飞行仓库,最早由亚马逊提出概念模型,通过一个巨大飞艇盘旋在高空中,装载着配备的无人机组。
如果客户订到飞艇上的商品,马上放飞艇上无人机去到客户的地址,到达时间是分钟之内。这种飞行仓库的目标是要解决距离问题,一个飞行在城市上空的可移动的仓库将它的物品和产品移动到离客户的家庭或公司更近的位置,而且可以缩短最后一百米送抵所需要的时间。而且可以根据临时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飞行仓库部署不同的地点。
虽然目前这类应用实际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无论是技术实现、安全性、基础设施、政策都还需要一些时间准备,但不能否认这也是未来的一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