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疫情下的中小企业物流
全国多地省市要求企业不得早于2月10日开工,但是物流快递由于特殊时期已及早安排返工,记者从多位一线快递员处获悉,2月3日起,员工陆续到岗。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区道路封锁,快递员无法及时返岗,按时复工。”顺丰一快递站点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前人手还是相对紧张。
苏宁物流方面告诉记者,对湖北籍以及途径湖北的员工要求返工后坚持自我隔离。
“一些进入疫情灾区的车辆和人员被禁止返程,或者返程后被要求隔离14天,造成本来就缺乏人力的运输企业更加艰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杨达卿说道。
为了鼓励快递员尽快到岗,菜鸟裹裹实行补贴政策。从2月3日起,菜鸟裹裹快递员每一笔寄件订单,都将收到一笔菜鸟裹裹的直接补贴 。顺丰快运也在恢复当中,同2月3日发出通知,“重货包裹”、“大票零担”、“重货专运”服务恢复。
但是对于当前物流运输紧张情况,专家并没有过分乐观。杨达卿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返工潮将对缓解物流一线“用工荒”有益。预计,快递、外卖、快运等领域的用工荒,在2月中下旬会逐步得到缓解。但若恢复到年前的正常水平,最快也要2月下旬,而且也要根据疫情整体的防控状况来看。
物流行业专家赵小敏也秉持相同的预判。他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认为,“从今日开始,北上广深核心城市快递物流的会陆续恢复正常。但由于积压快递较多,还有一些企业的应对疫情,部分员工还没有完全进行返程。那么未来一周派送的压力非常大。此外,加盟的网点短期内相对不稳定,局部也有可能出现人员流失的情况。”赵小敏预计,整个快递物流恢复要比往年的话较晚。
疫情下的物流产业
当前物流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加之外部环境动荡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对物流稳定运行影响依然明显,物流发展存在一些风险:
一是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有所趋缓。2023年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需求依然趋于偏弱,多因素或将给物流供需两端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物流平稳运行难度增加。
二是疫情的中长期影响尚待关注,微观稳定性有待巩固。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物流运行也将同步恢复,但局部区域阶段性疫情反复的风险依然存在,或短期对2023年初物流恢复存在一定冲击,特别要关注抗风险和承压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
三是物流供求进入调整期,物流行业服务价格或将进入分层分化阶段。沿海散货、集装箱运输、公路运输、快递等领域同质化竞争压力依然较大,2023年1月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左右,随着物流供需调整,部分领域、线路供大于求局面或将加剧,物流服务价格水平可能进一步回落。
展望2023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国民经济有望整体好转,物流发展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物流需求基础雄厚,超大规模依然优势明显。齐全的工业门类、合理的产业配套、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依然是推动物流需求复苏好转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新产业、新动能的快速成长也将成为物流需求恢复的重要引擎。
从供给端来看,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物流产业展现出较强的承压能力和发展韧性。2023年1月PMI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年已经有所回升,显示物流配送时效正逐步改善,物流周转同步提速。由此看出2023年随着物流需求逐步恢复,物流服务也将快速回暖,社会库存压力有望缓解,物流运行成本或将稳中有降。
从微观主体来看,物流企业竞争力整体将稳步提升,与制造企业融合加深协同发展,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物流将发挥带动和促进作用。如汽车、医药、高技术等领域物流企业业务均已呈现较好增长的态势,供应链等综合物流服务企业盈利水平相对也相对提高。
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升个百分点,显示物流市场信心有所提振,企业预期向好,全年物流运行将实现加速恢复的发展态势,社会物流总额有望实现左右的增长。
责编:小李肥猪审核:西西监制:何时何地
权威行业全媒体
疫情下的物流产业
2022年,受国际供应链不畅、国内疫情扰动等因素影响,社会物流总费用比上年增长。从年内走势看,一、三季度基本平稳,二、四季度物流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全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同比提高个百分点,反映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总体有所回落。
在社会物流总费用各环节里,保管环节占比提高个百分点;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占比下降、个百分点。从各环节变化来看,静态保管物流领域占比明显提高。一方面,2022年企业开始采用多层级布局、增加供应商选择、提高安全库存等举措以保障产业链正常运行,受此影响年内社会库存位于较高水平,上游存货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总体高于同期水平。另一方面,上下游产销衔接水平受到一定影响,物流仓储周转水平整体效率依然低于同期,截至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天。
疫情下的物流产业
全年供需两端均有明显波动,恢复势头不稳,特别是三季度以来供需两端持续转弱,尤以需求端收缩最为突出,带来物流服务价格下降。海运方面,沿海散货、集装箱市场供大于求局面依旧,加之疫情期间受港口拥堵等因素影响,延误程度增加,运力周转效率趋缓,三季度以来服务价格走势分化。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年平均点,比上年回落超过10%;集装箱市场8月以来持续回落,12月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降至点,明显低于全年平均水平。公路方面,年内受到疫情影响较大,二季度随着保通保畅持续推进,公路运输基本平稳,通行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部分区域出现结构性运力短缺,价格指数基本平稳。快递方面,快递服务整体价格水平趋向正常,全年平均单价略高于上年水平。
疫情下的物流产业
“我1月23日发货的口罩,26日才有揽收记录,一直到如今都没有任何动态。”一位安徽用户向记者《科创板日报》记者抱怨物流的缓慢。
物流快递行业,原本在春节假日期间就面临周期性用工紧张,节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无疑加剧了运量与运力之间的矛盾。客服人员直接向这位用户坦言,她的年前购买的“口罩”,至少要2月15日才能到货,因为像她这样的滞留订单量,就接近3万。
1月30日,中国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快递小哥加班加点,工作压力和强度较大,呼吁减少非必需快递需求。物流公司除了面临爆发式增长包裹量外,还需要抽调资源驰援武汉,保障医疗物资的运输配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也曾公开一组数据:截至2月2日24时,总共协调国内生产企业,累计向湖北发送了医用防护服万件,运抵万件,N95口罩发货万件。其中多数经由中国邮政、顺丰、京东等13家企业开通了救援物资的绿色通道。
向灾区运输医疗物资,物流企业付出了较高的人力成本。上述数字中,苏宁物流完成8省3市的救助物资运输,包含消毒液、护目镜、医用手套、抗疫药品、医用口罩医用酒精等医院紧缺物资,以及床垫、医用座椅等援助火神山医院建设物资。其中,占比最多的是消毒液。
严立春是一名苏宁物流的司机,承担着大年初一将苏宁捐赠10吨消毒水运抵武汉的医院。
他是在除夕夜接到任务,遭到了家人一致反对,“万一把病毒带到家里来了怎么办?”,严立春彻夜未眠,大初一下午带上家里以及公司给的十几只口罩,选择匆匆赶路。“医院那边等着救命呢,我也没敢怎么休息,开了一夜的车,第二天上午就赶到了。”严立春说,“别人问我吃过了没有,我说吃过了。其实我就啃了泡面。”
“部分货车司机处于休假状态,休假还没结束又遇到多地封路,车子出不来,疫情救助物资也主要集中在武汉以及湖北地区,这也决定了运力主要往这些地方聚焦。”苏宁物流方面透露,多重障碍叠加下,导致驰援武汉的用人成本很高,几乎是“一次性”的。回去之后的严立春被要求居家隔离。严立春担心将病毒带给家人,在自己车上隔离14天。
为了保障快递员以及运输人员的安全,各家物流相关企业纷纷投入资源。苏宁方面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正在为一线快递从业人员免费投保,目前疫情当下,苏宁超过12000名物流仓储和快递人员、5800多辆运输车辆坚持工作;京东物流方面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结合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出台的新冠肺炎相关医疗保险政策,为一线员工补充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津贴保险等。
疫情下的物流产业
202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物流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二季度受超预期因素冲击回落明显,三季度企稳回暖,四季度稳中趋缓。尽管受到国际国内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但物流支撑实体经济畅通运行的局面基本稳定,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提升、结构调整基础进一步稳固、需求动力进一步丰富。综合来看,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基本延续恢复态势,全年顶住压力实现恢复性增长。
从近三年数据来看,2020-2022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波动性明显增大,年度增速在3-9%之间。社会物流总额与GDP变化存在较高相关性,且增速持续领先于同期GDP水平,物流需求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是促进国民经济产业链供需衔接和实体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
疫情下的物流产业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物流业内驱动力增强,向质量求发展,向服务要效益,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物流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物流服务供给的质量稳步提升。
2022年,全年物流业总收入为万亿,同比增长。物流市场总体保持稳步扩张,增速高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专业物流依然保持较强的供给能力,发展水平与占比稳步提升。物流作为兼具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服务不断向高质量迈进,在经济恢复期价值体现得以进一步凸显:
一是多式联运加快推进,物流组织模式提升。2022年,疫情下保通保畅任务艰巨,运输物流服务保持了较强供给能力,综合运输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运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铁路、水运货运量占比提高个百分点,多式联运大力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实现高速增长,各运输方式协同性提升,助力运输物流服务质量升级。
二是服务能力辐射范围扩大,国际物流发展加快。从服务范围看,近年来国际物流快速发展,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铁路运输中欧班列辐射欧洲约24个国家196个城市,道路运输拓展至19个国家,远洋运输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空运输网络覆盖约60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服务了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
三是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增强,技术驱动供给质量提升。随着制造业绿色化的持续推进,物流与制造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物流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等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公路、航运、快递等领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货物周转效率,提升全链路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