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做好应急物流,不仅需要了解基本常识,也需要坚持其中的基本原则。
一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临时抽调的志愿者应该是应急物流的协调与辅助者,应急期间的物流需求需要专业的物流公司启动应急状态,确保安全高效运转,才能保障供应做好服务。
二是应急物流需要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与平台,一旦出现突发事态,就激活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体系进入应急状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挥调度和组织管理社会物流资源,进入统一指挥、全链联通、高效运转的应急物流状态,并随时评估与完善应急方案,保障社会民生必需品物流供应。
三是疫情期间,凡涉及与社会基本民生需求相关的物流业态,非必要绝不关停。应在确保安全、做好防护、连通物流、阻断病毒的情况下确保民生物流供应,确保疫情期间人民生活的便利。
四是居安思危,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应该针对不同事件建立应急物流预案库和应急物流知识库、经验库、方法库;建立应急物流的预警、预报系统,制定应急物流运作流程。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应急物流系统平台,与社会化物流体系建立信息对接、网络联通,实现无缝衔接,并定期举办应急物流模拟性演练。
最后,在这里分享下深圳市在疫情暴发后的物流做法。其立足社会物流体系,启动应急物流预案,首先保证市场有充足的骑手,做好对骑手的赋能与服务,为骑手安排专门的酒店,提供每天的核酸检测,保证骑手的安全和出入顺畅,对骑手进行更多补贴,让他们安心工作,保证需求端的流通顺畅。同时,物流支撑商贸流通,让社区、门店、超市、餐馆等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进行运作,要求必须保障供给端不断供,保证物资充足。既促进了疫情期间销售,也通过闭环管理与物流配送隔离了病毒。深圳市政府还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力量,协调和配合物流系统运作,将外卖小哥放在小区门口的生活必需品和快递挨家挨户送货上门。
两年多的疫情,考验着各地的应急物流,回顾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成果值得肯定,但仍有曲折,要想发挥应急物流应有的作用,首先还是要理清应急物流的发展方向,了解应急物流的基本矛盾、基本常识和基本原则,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小伙伴们能有所帮助,谢谢!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你的观点,你也可以,收藏此文或者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祝近安!
区域应急物流要素
做好应急物流要牢牢把握主要矛盾,立足于解决主要矛盾,方能掌控应急物流大方向。要避免应急物流在面对疫情冲击时再次陷入误区,首先需要搞清楚应急物流的基本常识。
基本常识之一:应急物流不是独立于社会物流之外的物流系统,而是社会物流系统的应急状态。疫情来临,我们需要的不是把社会物流一停了之,而是激活社会物流立即进入应急态,并围绕应急物流基本矛盾想方设法解决社会物流运作中的疫情防控问题。
基本常识之二:疫情下,随着社会大系统“静”了下来,社会物流重点就只有民生物流了,物流的需求其实是萎缩的,但我们经过市场经济竞争锻炼出来的社会物流系统与资源并没有变,物流保供的资源大于物流需求,必要时还可以临时征用因社会按下“暂停键”闲置的其他物流资源,应急物流应该更容易做而不是更难做。
基本常识之三:由于疫情期间民生物流是刚性需求,必须保供。如果社会上专业的物流系统一停了之,必然也会把保供的任务交给不专业的企业与人员去做。专业的公司、先进的设备、专业的防护虽然也可能带来风险,但比起不专业的企业与人员带来的疫情风险肯定要低得多。所以把社会物流系统一停了之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将会更大。
基本常识之四:应急物流不是“隔离物流”,应急物流努力的大方向不是把社会物流隔离,而是把社会物流激活进入应急状态。在应急状态,为了既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又可以有效地隔离病毒,可以通过干支线运输闭环管理和优先通行、物流园区与物流枢纽无接触装卸与转运、末端配送实行无接触配送、物流员工严格的专业防护、物流作业区病毒严格消杀、从业人员免费核酸日常检测等手段,立足于解决应急物流基本矛盾。
疫情封控期间的社区志愿者和城市服务单位,应该树立为物流企业做好服务的理念,而不是对物流企业封控隔离的理念。如志愿者要帮助物流公司做好末端配送衔接,政府要为物流公司员工提供闭环休息场所、便利的核酸检测服务等。
区域应急物流要素
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捐赠、储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分拨等各环节,都需要相互关联、紧密衔接,从而确保应急时效。
抗疫过程中,我国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未能充分发挥潜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牵头部门和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使得部门联动、各地联动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国家尚未明确总体应急物资保障的牵头部门,应急物资的采购、生产、接收捐赠、分发调拨、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也就未能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
应急物资保障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导致应急物资生产与应急物流难以同步,采购、生产、储备、运输、快递、仓配割裂,最后一公里困难,时效大打折扣,保障效果降低,供需自然难以匹配。
区域应急物流要素
明确不同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主管或牵头部门,建立由交通、邮政、卫生、应急、发改、红十字会等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中央地方联动机制、供需对接机制、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动员及补偿机制、常态化演练及考核评估机制等。按照“第一时间、最快响应”要求,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使应急物资保障在体制机制、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职责分工上有法可依,使军、地、政、企在力量与资源融合上有操作标准。对应急物资储备、生产、采购、捐赠、运输、配送等组织协调、工作流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
区域应急物流要素
在疫情冲击下,物流运输受到阻碍,其基本矛盾是:
物流网络互联互通的要求与疫情防控需要封控隔离的矛盾。所以,应急物流发展的大方向就是立足于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或制造更大矛盾。
由于物流互联互通的属性,自然会带来疫情传播的风险。对此,各地常常会采取直接让社会物流系统停止运作的错误做法。这种回避矛盾的想法很简单,操作也很快速,但将物流封控隔离就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了吗?
显然不能,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因为疫情期间被隔离的人民群众对物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隔离而消失。为了保证物资供应,疫区需要建立由志愿者组成的应急物流保供队伍,需要建设独立于社会物流系统的应急物流仓库,甚至建设相关的应急物流平台……
在当年武汉疫情暴发时,不具备专业物流经验的志愿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常年不用的应急物流储备库,以及没有经过物流实践的应急物流平台,在面对社会物流保供需求时立刻陷入瘫痪。在后续专业物流力量介入后,武汉物流逐渐进入正常状态运转中。
自武汉疫情后,西安、石家庄、郑州、上海等发生疫情的地方均吸取了武汉的经验教训——面对疫情冲击不再指望红十字会的应急物流系统了,而是推出各自的方法。但经过梳理不难发现,方法仍然是封控隔离市场化的社会物流系统与社会物流资源,只不过是封控隔离的技术手段更多了。而且,在疫情严重的地方为了保证供应,竟然恢复计划经济手段,各地采取指定保供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应急物流。
于是,我们变看到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通行证本应全国通行且优先通行,但各地各自发行通行证,各区有各区的通行证,通行证越多,阻碍越多,通行证变成“阻断证”,应急物流变成“隔离物流”;防疫小程序、健康码等技术本应是辅助物流通行的手段,但却成为了累赘。据说,为了通行一个司机手机里装了几十个App,到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App。
此外,快递物流人员被封在社区不能出来,给“黑快递”和“黑跑腿”发疫情财提供了温床;把先进、现代化、智能化的物流技术装备封控起来,让物流作业倒退几十年,回到肩扛手搬时代。而且,物流车辆不能通行,势必需要人工走路去配送;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不能用,自然就是回到手工核实记账的时代……
区域应急物流要素
海量应急物资接收、分发、物流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任务,需专业软硬件、设施设备与人力支撑。
从疫情中的表现看,无论是各省卫计委还是省市红十字会,均缺乏大规模物资接收、仓储、分类、集散的应急经验,缺乏高效物流管理能力。对于医疗机构的需求,也不完全掌握,应急物资分配给谁多少、倾斜哪里,标准不清晰、操作不合理、过程难监督,物资流动堵塞。
专业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平时缺乏实战演练,缺乏专业化、系统性、常态化的培训。
区域应急物流要素
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建成国家、地方、军队、企事业单位甚至家庭的一体化储备体系。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及结构,建设网格化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中央及省(区、市)地方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可设立应急储备专款。应急物资储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及时了解医药企业、工业企业、商超、粮库等储存情况,提前协调好各种用品价格,避免价格上涨导致购货不足。做好应急人力资源储备,培训应急装备、设备使用和操作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