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 论文(物流管理论文3000字)

个人学习 30 0

现代物流论文范例6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现代物流论文范文精选

论文摘要:蒙东地区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辐射下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产业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着重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背景下对蒙东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其发展能够提供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蒙东地区;现代物流;SWOT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big development of the east-north region, the economy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improves so fast, modern logistics 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conomy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with SWOT in order to give some adv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 ea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modern logistics; SWOT analysis 2007年8月,_正式批复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_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蒙东地区被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蒙东地区具体包括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等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亿。蒙东地区被纳入到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必将对本地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产业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背景下对蒙东地区发展现代物流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其发展能够提供一些建议。 1优势(Strengths) 政策优势 在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做出规划,蒙东地区在2011年前,要凭借地域优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立物流园区等措施,完善物流网络,形成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东部将重点建设通辽、赤峰和满洲里物流基地。通过实施通辽铁路枢纽货运系统改、扩建工程,将通辽南站扩建为双向二级站场,提高铁路货物装卸能力。加快通辽市蒙东物流园区建设,使之成为连接沈阳、大连等地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强赤峰市区等主要枢纽客、货运输场站建设,建设平庄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提高站场输送能力。加快建设满洲里口岸出口加工贸易区、汇丰保税物流中心和国际集装箱中转站,提高对外贸易服务设施水平。同时,内蒙古将加快建设锡林郭勒安快、呼伦贝尔海拉尔等物流园区,重点运输木材、煤炭、农资、畜产品等货物,为东北三省、东北亚国家以及其他地区提供便捷物流服务。 200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和物流业工作会议上强调,政府努力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落实、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快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步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加大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以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带动服务业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区位优势 蒙东地区毗邻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与东北三省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蒙东地区的支持,同样也有利于加快蒙东地区发展。赤峰和通辽还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组成部分。蒙东地区接壤俄、蒙,是东北经济区向北开放优势最为明显的区域,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等18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处于我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直接、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上,承担着中俄贸易60 %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二连浩特口岸北与蒙古国扎门乌德隔界相望,是我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也是_首批批准的全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随着我国加强俄、蒙合作政策的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资源优势 矿产资源方面,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中,伊敏、霍林河、元宝山三大露天煤矿处于蒙东地区。仅呼伦贝尔市煤炭探明储量是东三省总和的倍。通辽市天然硅砂储量约为550亿吨,成为我国最大的铸造砂和玻璃生产用砂基地。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黄金产地,累计探明储量占全区原生金矿储量的80%以上。另外,蒙东地区还有银、铂等贵重金属矿产和铁、铬、锰、铜、铅、锌等金属矿以及石油、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发展工业和建立东北能源原材料接续基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劣势(Weaknesses) 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网络不完善 内蒙古积极促进蒙东地区对接东北地区发展,通过政策对接、产业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蒙东地区以运输通道和主要枢纽建设为重点。2011年,蒙东地区公路运输线路总长度为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万公里,分别占内蒙古的和,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现有的交通网络还不足以形成“贯通东西, 畅通东北(华北),联通俄蒙”的交通网络,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规划新增公路里程6 000公里,新增铁路里程1 500公里。同时,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蒙古交界公路、铁路的连接还有待加快。蒙东地区煤炭基地与东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费区的铁路、公路网络需进一步完善,以逐步形成保障能力强大的煤炭运输通道。目前国家在编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没有将乌兰浩特—白城、满洲里—牙克石—甘南、赤峰—锡林浩特、通辽—沈阳、通辽—双辽、赤峰—朝阳等高速公路,没有将乌兰浩特—阿尔山高等级公路、林区公路改造升级等项目,没有将海拉尔—满洲里复线、赤峰—大板—白音华、阜新—西乌旗、乌兰浩特—霍林河等新建铁路以及叶柏寿—赤峰、白城—阿尔山、通辽—霍林河等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没有将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白音华、室韦口岸—莫尔道嘎、阿尔山—乔巴山等连接俄蒙铁路通道项目列入其中。满洲里、二连等口岸站场还需建设,口岸通关过货能力需要扩大,现有支线机场综合配套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 物流企业素质不高 蒙东地区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辐射下经济发展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增长,物流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目前,蒙东地区物流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了以蒙东物流园区和红山物流园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以赤峰、通辽为中心的物流体系,涌现出安快、中昊等为数不多的管理水平较高、技术手段较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从整体上来讲,蒙东地区物流企业素质有待提高,截止到2007年底,蒙东地区的国家AAA级综合型物流企业不足5家。从业务上看,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是附加值低的仓储、运输等基本性服务,而诸如物流网络设计、供应链的规划等增值性服务很少涉及。 3机会(Opportunities) 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促进了东北三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蒙东地区属于拥有亿人口的大东北经济区,蒙东地区毗邻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与东北三省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蒙东地区的支持。东北经济的振兴,对蒙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蒙东地区发展,更给物流带来的巨大机遇。 市场机遇 蒙东地区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相邻,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接壤,有漫长的边境线,是东北三省与广大的内蒙古地区联系的纽带,是东北经济区通往俄罗斯、蒙古及欧洲的通道,是东北经济区向北开放优势最为明显的区域。2011年蒙东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60%。其中出口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9%。在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的16个口岸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蒙东地区,年过货能力超过830万吨。除了东北地区大量产品要销往俄罗斯、蒙古及欧洲等国以外,靠近蒙东地区边境的俄罗斯、蒙古国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煤炭、石油及森林等资源,在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对能源矿产需求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利用口岸优势,引进和合作开发利用 俄罗斯、蒙古丰富的资源,对缓解东北地区资源紧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东北经济区与俄罗斯、蒙古及欧洲等国的贸易日趋频繁对于作为货物运输渠道的必经之地——蒙东地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联通东北三省、京津唐城市圈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物流网络,形成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提供巨大的机遇。 资源机遇 随着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等地煤电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项目,煤电产业、煤化工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寻求新的能源渠道是辽宁等地区振兴的首要任务。基于地缘因素及整个蒙东地区的煤炭保有储量占东北地区的70%以上这一资源优势,蒙东地区是东北地区最理想的能源接续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因此,能源在蒙东地区和东北三省的空间转移同样为蒙东地区物流带来巨大的机遇。巴新铁路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阜新过去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现在煤炭资源已枯竭,面对煤炭资源短缺这一困境,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辽蒙联合开发蒙东煤田,在阜新建设煤化工基地,通过巴新地方铁路将蒙东地区的煤炭运入阜新,为煤化工基地提供原料支撑”这一战略。巴新地方铁路全长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公里、辽宁境内约60公里。该线路途经西乌旗、林西县、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至终点新邱区,接入既有新义线新邱站。线路标准为地方铁路Ⅰ级(线下按国铁Ⅱ级),单线,内燃机车牵引,预留电气化条件,全线共设45个车站,近期考虑开设28个车站,年运输能力达到近期1 200万吨、中期2 500万吨、远景3 500万吨。同时,未来大通道全部贯通后,蒙古国、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各种金属,如铁、铜、锌、钼等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来,经过加工再销往世界各地,也可以直接为辽宁中部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因此,巴新地方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能源战略运输通道,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 4威胁(Threats) 虽然近几年蒙东地区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良好,涌现了如草原兴发、科尔沁乳业、海拉尔啤酒等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的一些企业,但蒙东地区以能源作为原材料的产业发展却相当不乐观。蒙东地区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条过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蒙东地区资源丰富,但人才、资金、技术实力等不足,将附加值低的煤炭等初级产品销往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原材料,而没有对煤炭等资源进行深加工,开发出附加值高的产品销往其他地区。在这一过程中,蒙东地区只是获得些许利益,不利于蒙东经济的长期发展。蒙东地区不仅要有粮食、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初级产品,还要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这样蒙东地区的层次多样的工农业产品才能形成气势如虹的大物流,通过公路和铁路大动脉,挺进东三省、闯入京津唐。才有利于蒙东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蒙东地区物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蒙东地区要利用发展物流的各种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大连、营口、葫芦岛等港口的连接通道建设,完善蒙东地区煤炭基地与东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费区的铁路、公路等物流网络。同时要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吸引国内外大型的物流公司进入蒙东地区,既可以培育和提高本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本地区的物流企业成长。抓住东北振兴这一大好机遇,立足煤炭等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冶炼、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用煤发电、用电炼铝、用铝带电、以电带煤”的这一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由单纯的输出“地下”的资源为主向输出“地上”的新能源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蒙东地区的物流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松庆. 第三方物流论[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内蒙古_. 内蒙古东部盟市3年赶上“西部经济快车”[EB/OL]./. 赤峰政府办,阜新转型办. 辽蒙运输新通道—巴新地方铁路 开工建设[EB/OL]./. 内蒙古_. 2007年内蒙古统计年签[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流 理论 研究

探促进物流实践的发展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物流的理论经历了许多的变革,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其物流的发展进程也各有差异。由于美国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最为先进、最为完善,一般以美国为例,将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分为实物配送阶段(Physical distribution)、综合物流阶段(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三个阶段。

实物配送阶段指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对物流的研究以实物分销过程为主,即产品从制造商成品库到用户;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是以综合物流的形成为标志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是以供应链管理的产生为标志的阶段。

物流理论学说研究

国外物流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物流概念研究,还没有深入地涉及到其他的理论问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关切程度也逐渐深化,有关物流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从而物流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独立运动,并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学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物流问题,引进和介绍国外物流概念和物流理论研究的动态,并曾一度形成了物流理论研究热潮。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国内从物流概念的界定和物流基本知识的介绍转为开展专题性研究――如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和配送问题,物流模式、物流规划和物流运营等问题,并出版了不少反映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对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虽然是较广阔,题目复杂繁多,但是总的来说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理论和学说。

物流成本中心学说

物流成本中心说强调解决物流问题,重点并不在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现代化,而在于如何通过物流管理的方式来控制和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说意味着物流既是主要的成本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达。

1962年4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次明确提出物流领域的潜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标志着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正式启动。日本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先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提出“物流冰山”学说。他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彼得・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这无疑激起了人们对物流成本的关注,推动了企业物流的发展。但是,成本中心学说过分地强调了物流的成本机能,认为改进物流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致使物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地位没法得到认可,从而限制了物流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利润中心学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也是日本权威学者西泽修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

人们把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劳动消耗的降低分别称为“第一个利润源泉”和“第二个利润源泉”。由于受到科技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第一、二利润源泉已近枯竭,有待于科技的重大突破。 “第三利润源泉”理论认为物流作为“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虽然没有被完全照亮,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物流领域绝不会是一个不毛之地,肯定是一片富饶之源。在经历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物流“第三利润源”的作用己经得到证实,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服务中心学说

服务中心学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学者(如:鲍尔索克斯)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服务中心学说特别强调了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借助于物流的服务保障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整体能力的加强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目前,在国内有关物流的服务的研究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有的从顾客满意度的角度,探讨物流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衡量指标体系;也有的从客户关系角度,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

效益悖反学说

效益悖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悖反是指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在认识到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悖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寻求解决和克服物流各功能要素效益悖反现象这一步。系统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新的视野,人们不仅可以将物流系统细分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来认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进而有效地解决“效益悖反”,追求总体的效果。

战略中心学说

物流战略中心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企业界逐渐意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这一学说把物流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物流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的生存与发展,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将物流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观点,对促进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郝聚民博士在其研究中构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簇(2002)。马士华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物流管理战略全局化的观念 (2001)。还有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即时物流战略”、“一体化物流战略”、“网络化物流战略”和“物流战略联盟”等。物流规划是物流发展(战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战略投资、战略技术开发也是近几年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

供应链学说

1983年和1984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两篇论文(Kraljic Peter: Purchasing must become supply management和Shapiro Roy D.:Get leverage from logistics)开创了供应链研究的先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有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也有的从流通企业发展和物流运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模式等角度出发来探索供应链理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观点: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超集;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物流;物流供应链。

绿色物流学说

绿色物流是部分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的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目前,对绿色物流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定义,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理论主要是改变原来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开环型物质单向流动模式,而构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系统。为此引入了逆向物流的概念,所谓逆向物流是指在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活动。当前研究主要限于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概念,研究成果还主要是针对物流系统某些环节的单项技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指导。研究工作一方面着重于研究物流与环境问题,而忽视了物流与资源消耗,物流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工作大多将资源与环境作为外生变量来加以分析,以寻求一些缓解物流与环境两者之间矛盾的办法,并未将资源、环境、物流与经济发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物流成本中心说和利润中心说都是从物流的价值领域方面,分析现实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物流浪费现象,并揭示了物流潜在的价值,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有一块非常肥沃的“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等待着去探索和发掘。服务中心说则是强调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认为服务重于成本,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总成本的下降。物流的战略说则强调站在战略的高度研究物流,认为对企业而言,物流不仅是一项刻意追求物流一时一事的效益,而是着眼于总体、着眼于长远。效益悖反说揭示了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表明解决物流问题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综合权衡各功能要素的效益,最终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效益的最优,而不是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供应链管理说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物流的内在运动规律,探寻物流在生产制造供应链中的融合方式、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探寻物流自身供应链的整合模式及其运作规律,通过将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市场、网络、过程和活动的有效联系起来,实现顾客服务的高水平与低成本,以赢得竞争优势。绿色物流说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物流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它是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组成的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必须在综合考虑物流、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分析现代物流系统的运行机理、发展战略和模式。

现代物流研究趋势

近10多年来,西方物流理论发展很快,并不断地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创性地提出和研究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理论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系统和供应链集成研究、物流战略研究、物流组织研究以及绿色物流、精益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研究等方面。

从物流理论的引进,到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探索者们对物流理论做出了许多的付出和努力,使物流研究在系统体系、竞争战略、成本分析、供应链及其管理、物流组织、物流形成机理、新物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物流理论涵盖的内容体系的科学边界、基于流程管理的物流战略、物流组织变革的作用和结果、深入“物流产业”的研究、物流统计口径的统一和评价研究、物流活动规律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关注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对推动物流理论研究,促进物流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精选

在电子商务中,一些电子出版物、物品等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的方式直接到达购买者手中,但绝大多数商品仍要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完成从供应商到购买者的物流过程。

在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中,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没有最终的标准定论。在这里,我们总结各种电子商务的定义,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的定义如下:①IBM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②康柏在其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是这样定义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业务操作的流程联接”。③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物资与人员流程的协调,以实现商业交换活动的过程。④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有些专家在定义电子商务时,就注意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原始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过程的第二类电子商务概念:①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②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③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④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在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电子商务实体是指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的客观对象,它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等。电子市场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参与者,利用各种通信装置,通过网络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以上的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物流保障生产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定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重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而忽视物流电子化”的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以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流关系的演变与发展①“以物易物”阶段;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③物流和资金流开始分离,多种交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④电子商务阶段。

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

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

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集成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运作模式向社会化、共同化的方向发展,在数据与功能、技术与设备、人员和组织等各个层次上都在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3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行业需要成为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现代物流企业的追求目标:一流的服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应该看到,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

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全球化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物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4结束语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

关键字:物流;社会,作用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联结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中起着越来月重要的作用,物流有广义物流与狭义物流(商业物流)两层含义。广义物流是指社会物质在一定的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过程。任何物流的形成,离不开四个要素:(一)物质的物质资料。(二)劳动组织。(三)载体。(四)定向移动。社会物流是以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的物流,它不是某一个企业的自身物流,而是同社会宏观经济运行联系在一起的物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代物流发展很快,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要创造外部条件,发展经济,改革体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造社会物流,使之_内外兼修_,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物流对许多人来讲很生疏,但实际上,物流无处不在,国家离不开物流,市场也离不开物流,企业也离不开物流。个人也离不开物流。所以物流在现代社会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物流是一种先进模式,是一种先进方法,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物流”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支撑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的基础性活动,从微观上看,它是对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直重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运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服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的过程,现代物流业链接着生产与消费,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是把现代物流看作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可以预计。

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新世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目前。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现代物流正准备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产业化尽而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物流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而多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累加,是一种整合。因此,物流产业是哟中复合性产业。所谓“现代物流”是相对“传统物流”来讲的,最本质的却别在于。前者由”物流信息“搭建平台,而后者则没有。现代物流应到具备以下突出特征”物流公恩那个的专业一体化、物流活动的规模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我国物流普遍处于传统业务向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时期。目前,由于现有的物流行业统计无法取得现代物流的相关资料,只有在经济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具备现代物流性质。实行直接统计,才能全面,真是的反应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情况。在新的形势喜爱,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及现代物流发展,并促其加快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长远的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正在逐步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延伸,其先导作用凸显。物流业已有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产业。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

货物从生产的到需求的的过程。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凭借物流软件和物流咨询,以此来完善,巩固措施.物流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等诸多方面。首先中国商品的流通费用较高,根据商品种类的不同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20-70%,其中物流费用又要占三分之一以上,物流业的发展可有效降低物流费用,为商品价格的降低提供了条件,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同时物流网络的健全将极大地方便城乡居民的生活,甚至足不出门就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发展物流业必须充分发挥物流的系统化、集约化作用,合理规划物流及配送中心,重视回收物流、反向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绿色物流,推进新型物流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污染,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可以节省购买车辆的投资,还节省了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与员工相关的开支。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看。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入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

目前我国物流网络覆盖面不完整,重城市、轻乡镇,重发达地区、弱落后地区,不利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流通与服务等发展。同时,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缺失大型优秀物流企业。按照美国、日本的物流现代化水平,我国每年至少多支付3万亿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中心,降低库存费用、周转费用、配送费用等是美国、日本物流总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本地的工商企业就产生了庞大的物流需求,这为专业物流的出现和规模化提供了舞台。与此同时,伴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外高桥、西北、空港、深水港四大物流园区逐步完善,更是给专业物流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以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并且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可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物流业当然也不例外。我国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见,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以运输、储存为主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因此,物流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范畴。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这一划分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究竟包含哪些企业?是否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都可以归属在物流产业范围之内?近年来,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还不包含物流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是独立的产业。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需要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与旅游业比较过程中,构成物流产业的基本统计数据和指标也是一片黑大陆。当需要加速发展物流产业,各个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扶持的时候,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重视并作系统全面地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球物流年均增长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另一方面,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资金178亿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上述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无论从与全球经济接轨角度还是从我国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都有必要促进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

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笔者在此介绍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国内的差距,以引起业界的重视。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如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欧洲最近又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运行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海洋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强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重点在于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应该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限制危害人类生态最烈的公路运输的发展,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运输)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对运输规划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观念上的差距。2.政策性的差距。3.技术上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

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加速将广州建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广州今年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140多亿元人民币,以加快道路、港口、地铁及新机场建设。而真正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运行的约有6至8家,主要是外资和民营物流企业。其主要特点是整体规模与所占物流市场份额小;企业各自为阵,物流仓储分布凌乱。另外,物流企业用于经营的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码头等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破旧残损,严重老化。近几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市已把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列入规划,着手实施。

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依赖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这方面,专家们为政府开出一份“功课清单”:一是要制订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在交通方便、集散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批物流基地,与深圳、汕头、湛江形成辐射东南、西南、西北、华南地区的大物流体系;二是要在做城市规划时,把物流用地纳入其中,因为大型物流基地必须设立在城市交通方便处;三是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连锁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及其区域配送中心,整合企业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四是应尽快成立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组织、引导传统物流企业与工业、商业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并制订、研究系列优惠政策等。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从陕西的区位看很有针对性。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能向市场提供的核心服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集成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针对本企业的市场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经营策略,这由本企业生产要素的不同分布来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主体行为的竞争性、公平性、法制性、信用性、自主性将日益加强。同时与其配套的保障制度、法规、规则也日益进步、完备。物流企业综合等级评估是一项旨在持续提高和客观真实评定企业核心服务能力,是全员参加、全面提升、持续改进、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动态体系。经过评估后的企业,应继续努力提高巩固自己的各项服务能力,接受社会监督和接受评审机构的复核,以求持续地巩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产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这也是物流企业家们的历史责任。

物流活动是最基础的社会经济活动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各式各样的物资通过种种渠道顺利的输送到需要者的手里。货币的作用就是作为中介物使货物的交换与流通变得更为方便,从低级的货币流通到现代高级的金融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要使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活动能够顺利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

先进的物流管理在今天被人们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这是说如果能够将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有效降低,就等于提高了企业利润,而这种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商家转化为价格优势,利用低价冲击市场,从而扩大销售利润。

虽然各种物流管理合在一起可节省成本,但调度灵活性会减低,如果成本能有效降低,分开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销售部物流管理科业务范围贯穿从订单开始到订单结束整个链条,包括用户交订单、确定订单、排产、生产部门生产入库、根据订单进行分配、运输、到特约店接车等;生产物流包括零部件卸车、储存、保管、不良品回收等。无论是销售物流还是生产物流都与“以销定产_的整体过程紧密挂钩,“我们每个月第3周都要举行会议,每种车型生产多少从物流角度来确定零部件的流动量,根据从销售部门得到的订单信息确定下月生产计划,将数据输入电脑系统。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在北京现代的物流管理中随处可见信息化的影子,它在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有效降低成本方面功不可没。以销售物流管理所应用的ASS400这个模块为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接受订单,对订单进行分配;另一个是自动结算,打入了多少钱,提了多少车,它能够自动结算出来;而排产所用的AST模块,可深入到每一种车型每一种颜色,并将其按比例在系统中确立下来,由于各模块间信息是相互关联的,一旦数据确定,会自动转到生产部门系统,生产部门可直接看到,从而知道如何排产。

现代物流 论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问题 策略

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且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便是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技能、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然而,但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形势不容乐观。

1.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

就业与毕业顶岗实习相冲突

在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毕业顶岗实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学生忙碌于毕业论文时,学生还需要对人才供求信息进行查询,与此同时,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而参加面试、签约以及供需见面会等各种各样的就业活动。由于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最终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严重偏低。

教师结构与实践环节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专项的激励机制和政策鼓励。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教学的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加重,导致教学人员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任务完成,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对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以及学历结构有着非常多的要求,但是实训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机会相对较少,最终造成实践教学整体偏低。

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为:(1)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材,而且还需要实物;不仅需要与校外实习单位相互协调,还需要同校内各个部门打交道,这便使得实习仅仅流于形式,学生不愿动手动脑,应付过关了事;(2)由于受到以往传统应试教育的负面性影响,教学人员和学生仅仅重视的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严重的缺乏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造成实践教学质量停滞不前。

2.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仅仅是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形式,仅仅是让学生生根据实习指导书和实验书当中的具体步骤,按部就班的将实验步骤完成。在这种不合理和不恰当的教学模式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了培养,但是这种所谓的实验能力是被教学人员以技能的形式进行传授,最终造成学生严重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当前学校的课程实训而言,由于受到经费、场地与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虽然建筑技术、模具及数控等理工类专业实训效果较好,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却是以认识实习为主,明显的缺乏技能培训。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十分严峻。

3.强化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于企业经营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愿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日常的物流管理或者物流运作过程当中,造成学生在参加物流管理实习时,无法切身的进行动手实践,无法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此外,即便是一些企业让学生生参与到物流活动的某一实际管理中,学生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到物流管理的整体面貌。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将实践教学展开,不断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加以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实践当中充当某一角色,以便于获得实际参与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增强。

加深概念理解,调动参与积极性

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的置身于应用实践过程中,那么不但能够获取许多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找出自身在素质、能力及知识等各种方面的差距,进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以刺激。所以,教学人员应当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专业实践中,通过思考、发现和寻找当今社会中尚未解决的物流管理问题,让学生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动脑、动手的制定出解决方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重视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教学人员应当积极的应用“项目教学法”,选取一些适当的教学课程为教学方法的有效试点,比如在“物流信息技术”、“仓库作业实务实训”、“模拟库管员岗位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小组对题目进行自行设计,并且独立的将课题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在项目教学法中得以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如果想办成学术氛围浓厚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学科,那么就必须将学生现代物流管理的技术与理论知识的优势凸现出来,并且培养出更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而要想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强化现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 论文

(一)实践性强

物流管理是一项操作性强的管理活动,其运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固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确保有一定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物流管理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相关物流管理基础理念与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为今后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企业采购、仓储、运输组织、配送、理货及信息处理等环节工作当中。

(二)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

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四、小结

现代物流 论文

关键词 物流专业 课程设置 中新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 Student-centered Playing as the Perspective

CHEN Xiaoling, ZHAO Wanqiuzi, HUANG Zhonghan, NIE Ant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opened with Singapore Logistic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o promot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o play on the course training objectives, business training basic requirements, graduates should have knowledge of all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capacity accordingly Comment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tudent-centered to play the students to have a global vision,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with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common international talents can learn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hina-Singapore cooperation

0 引言

在中国语境下,国际合作办学特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学生过往的学习方法、行为范式、思维常态存在巨大冲击。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异彩纷呈的外域文化、庞杂无序的网络文化交织形成国际合作项目独有的课堂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规约、影响、重塑合作项目学生的人文价值与学科信仰。武汉科技大学(WUST)和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NP)合作办学的国际学院物流管理项目自2008年创办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建了优良的口碑。作为该国际合作项目的师生,本研究以合作项目直接参与者的身份为视角,以亲历合作项目教学全程的体验为基调,对合作项目进行全面介绍与评析,探寻国际合作办学的可借鉴模式。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通行做法,或是成套引进合作方的课程与教材,或是单纯引入外方优势课程,或是在本土课程体系基础上引入外方的核心课程。在招生宣传或自我评估时,倾向于将“国外原版教材”、“国际化教学理念”、“原汁原味的国外教育”作为合作项目亮点,借以标榜办学质量的国际标高。这样一个以原版教材为教学起点,无缝接轨为教学方向,原汁原味为教学终点的合作项目设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能多大程度“无缝接轨”和“原汁原味”?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是否就能确保将学生培养成国际通用人才?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课堂文化中教师主导性有余,学生自主性不足。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课堂实施的基本理念已经被简化为:学生自己会的,坚决不讲, “教学,即教会学生学”。义安理工学院与国际学院物流管理(国际)专业从课程内容到课程设置再到评价体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的现代教育学习理念,将教师的教学界定为一个根据具体情况、条件、要求和认知规律不断调整和争取适应学生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一个学生争取独立且日益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达成教与学的双赢。本课题以亲身课堂教学体验为基础,近距离考查、研究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定位与转换,立体学习环境的构建。

1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将最新的物流理论与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行业最新前沿和未来发展动态,进而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现代货物流通领域的实践与管理、国际货物买卖、营销等工作能力,熟悉国际市场行情并能够对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应用型、外向型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强调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拥有从事管理及物流系统设计能力,市场开拓与策划能力,人际交往与业务谈判能力。课程设置强调营销理念和管理特色,强调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延伸,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物流理念及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能力,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业务培养基本要求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学生业务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具有迎接物流行业的不断变化与挑战的物流领域中高层管理人员。课程强调帮助中国学生体察各国都在扮演“世界工厂”角色(中国也不例外)的现实,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运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与现代科技同行的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物流管理学、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经济学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物流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拥有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突出强调现代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

现代物流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连接社会经济的各部门,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邮政、电信、保险、法律等。学科具有多行业性、综合性、基础性、服务性等特点。建立在物流实践和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物流学科因此而具有多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物流相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面广,现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能完全覆盖或包容。物流既是一门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又是一门有着自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基于物流管理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的现实,各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多与各国自己物流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相适应。义安理工学院与国际学院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业务培养的基本定位,即以两国各自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两所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为取向制定的。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会话、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2)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种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3)掌握系统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分析工具和运用手段;(4)熟悉国际准则及物流企业管理的有关部门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最新发展动态;(6)具有运用计算机从事物流管理的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而言,中、新两高校对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做了全面的要求。与此同时,课程特别要求毕业生熟悉国际准则,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体系

整体而言,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四大块。公共基础课以英语为主导,从听、说、读、写全方位铺开,力求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全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为学生开设创意与思维(Creativity and Applied Thinking Skills)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两门课程,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理念,贯彻了高职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理念。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学科基础课的设置非常务实,突出强调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更迅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它对教育的滞后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学校课堂教学在数量、质量及知识更新速度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为此,人们必须从数字化的媒体中获取信息,具备信息观念和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新世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与重要内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国际)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网页编程(Web Publishing)、计算机与信息处理(Computer & Information Processing)和商业计算机应用(Business Computing Applications)三门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务实理念。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具体而直追学术前沿、行业实践前沿。如专业基础课中的服务营销和电子商务都是当下商务领域的时尚思潮、流行理念与贸易实务。新加坡是物流现代化水平高,工业化生产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之一。从课程体系安排上可以看出,课程不仅强调多元化,突出实用人才培养理念,更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足功夫,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所开设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系统工程、六标准差原理等,无不以实用为取向,25周的工业实习,更是将这一取向量化得淋漓尽致。

从表1中列出的课程不难看出,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求涵盖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不以系统性为课程设置原则,而是突出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具体而言,课程设置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科体系的主线,以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为方法和手段,结合贸易、运输、储存等实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构筑其学科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把英语、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到物流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力求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宽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位需求。专业课程设置重视课程的广泛性、实时性与实用性,强调学科前沿知识入课堂,强调知识的即学即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新流程、新方法的设计和开发,新经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效果分析等。主张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原则,根据物流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研究与应用并举的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着眼全球,紧跟国际物流管理发展前沿,与国际物流教育接轨,专业培养方向为具有熟练英语技能,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和物流管理新理论、新实践的国际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2 课程实施

回到前文叙及在国际合作项目招生宣传或自我评估时,合作办学举办方倾向于将“国外原版教材”、“国际化教学理念”、“原汁原味的国外教育”作为合作项目的国际标高。国际学院与新加坡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其鲜明的“新加坡”特色,让我们亲身体验、见证到这些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国际标高。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设置在以下方面值得推介:

(1)国外原版教材、粗放的课堂教学。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信息量大,数据详实、图文并茂、语言纯正、印刷精美,内容直追学术前沿,把最新近的内容(up-to-the minute social issues)纳入课堂,为学生快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提供捷径。课堂上,教师串讲知识的速度极快,只是提纲挈领地对整个章节做梳理性的介绍。厚厚的原版教材,讲授所需的时间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真正对课本的学习是课后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小组学习。每次课后学生面临的,是少则十几页,多则几十页的全球通行的最新英文原版教科书的内容。每个章节的小测验对日常的学习进行监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