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交通物流成本调研情况报告
20世纪80年代,“物流”概念由日本传入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陈正林(2011)从会计核算角度对物流成本内涵、分类及生成机理展开研究,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总结了物流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认为现代物流企业在控制成本过程中,既要有效降低各环节成本,又要不断优化流程、协调供应链关系。[1]
段琼(2012)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想培育企业优势竞争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包括采用作业成本法(ABC法)加强物流成本核算,提高物资周转率,控制并降低存储费用;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订单、配送等的高效处理。[2]季小立等人(2014)认为,要想振兴国内物流企业,必须有效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当务之急是提高城域之间的配送效率,实现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企业成本情况调研
(1)以流通全过程的视角来控制物流成本。对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是只追求本企业物流的高效率,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高效率,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随着零售商中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对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设施,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
(2)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合理确定物流服务水平来控制成本。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供应链物流的成本降低,以此来提高供应链各实体的效益。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烈,新型供应链物流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发展和普及。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使得用户除了对价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外,更要求企业能有效的缩短商品周转时间,真正做到迅速、准确、高效的进行商品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是不够的,它需要本企业协调与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这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因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是企业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的事,同时也是经营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事。
(3)采用积极的营销策略来削减退货成本。退货成本在企业物流成本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体讲,对于零售商或批发商而言,为了防止由于商品断货而产生机会成本是他们过量进货的主要原因,最近虽然利用POS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商品过去的经营绩效来加以调整,但是,对于季节性或流行性商品,却无法合理的进行控制,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商品滞销,必然会存在退货问题。要杜绝此类情况发生,就必须不断掌握本企业产品在商店的销售情况,对于销售不振的商品及时制定促销策略,这就需要在用户店铺设置本企业的EOS系统,进而不断调整企业的产品生产量和产品种类,真正从根本上遏止退货现象的发生。
物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1)妥善应对“效益背反”规律。“效益背反”规律,即通常所说的“二律背反”。“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矛盾,即当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个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很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存在,但在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为严重。例如,在考虑减少仓库数量时,显然是为了降低保管费用,但是,在减少仓库数量的同时,就会带来运输距离变长、运输次数增加等后果,从而导致运输费用增大。如果运输费用的增加部分超过了保管费用的减少部分,总的物流成本反而增大了,这样减少仓库数量这一措施就没有意义了。
(2)不能简单地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就会带来效益,就控制好了物流成本。按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寻求二者的平衡点。这里的问题不是费用的大小,而是上升的部分物流费用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物流部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但是,引起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简单地说来自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物流部门只能对单价即单位作业成本负责,而数量责任则归咎于物流的需求部门。物流部门虽然无权干涉对方决定,但是可以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对方考虑物流成本对利润的影响。他们根据物流部门提供的成本资料,会重新考虑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或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维持现在服务水准,或是处于盈利的考虑降低物流服务水准。
(3)正确处理和协调物流成本控制与提高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高水平、高标准的服务要求必须有大量的库存、足够的费用和较大的包容,这势必产生较高的服务成本。而较低的服务成本要求有少量的库存、低廉的运费和较少的包容,这必然会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水平和标准。因此,在物流系统管理中,既不能片面强调服务水平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低成本而忽视服务质量。在服务与成本控制之间,企业必须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始终放在第一位,这样物流的职能只能是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_惠.谈谈物流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7(1):12~13
[2]颜军.物流成本管理[J].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80~92
企业物流成本现状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国内物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物流需求规模持续保持较高增幅,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国家_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但物流成本过高成为了制约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偏高
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美国这一比重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比重为9%,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为6%.表1为2009年~2014年国内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一览表。
由表1可见,2009年~2013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8%左右徘徊,2014年这一比重降至,但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还高。如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3%,巴西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
(二)运输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由表1可见,伴随国内物流业发展,物流运输费用长期居高不下。2009年~2014年,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均超过了50%.在居高不下的运输成本构成中,燃油费占比46%,公路、桥梁收费占比25%,两者占比合计达到7成多,其余人工成本、车辆保险损耗占比不到3成。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大大增加了物流企业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国内物流面临严峻的收费问题,并呈现出“乱、多、高”现象,大大加剧了企业物流成本负担。
(三)保管费用连年增长
一般情况下,物流总费用主要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部分组成。以保管费用为例,如表2所示,国内物流成本构成中,保管费用连年增长,与运输费用一起几乎占据社会物流总费用的一半。原因在于国内物流企业的搬运、装卸、仓储等水平偏低,基本没有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这些问题表现突出,导致我国物流保管费用长期居高不下。再来看国内物流管理费用,以2013年为例,管理费用占到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同年美国的这一数据仅为.由此可见,国内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企业物流成本现状
通过对我国物流成本的深入剖析,笔者建设性描绘了未来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优化路径(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以期为国内物流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从图1可以看到,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成效和水平,必须同时从以下两条路径进行运作。一是加大物流成本控制投入,二是提升物流成本控制效果。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有效利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物流成本控制中是以外生变量形式而存在的,即它并不受主体内在因素约束。当前国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薄弱,基于此,我国物流业发展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物流运输路径进行合理规划,以减少运输里程、有效实现运输费用降低。最为理想的方案是由国家从政策层面对相关线路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力度。国内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选择与大型配送中心合作,对配送线路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出了更为合理、高效的运输路线,以实现物流成本科学、高效管理。在物流服务中,有效提升配送环节效率至关重要,其对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取运输线路优化、科学制定配置规划、提升装载率等措施,真正实现运输、配送科学化管理,从而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二)合理选择装卸设备与运输手段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尽管设备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初期投入资金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它对提升企业运输、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十分有益。如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运输量较大,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将商品运输与装卸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再比如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采取拼装方式,将商品化零为整、集中运货,可以实现运输资源充分利用。实践中,为有效实现物流成本控制,很多企业采取了物流业务外包模式,即企业将与物流相关的业务如装卸、搬运、配送等整体外包给更具专业性的独立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有利:从企业角度看,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相关投入减少,对终端客户的配送服务更专业、更有水准;从第三方物流企业角度来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可以最终实现企业做大、做强。
(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技术优势,提升效能
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信息管理技术是必然趋势。通过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物流企业运转效能。一是事前成本控制。一方面,在对交通运输路线进行科学规划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不同货物进行分类处理,切实降低货物损坏率,有效控制成本;加强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在事前控制环节提升物流成本控制水平。二是事中成本控制。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商品的实时跟踪、记录与处理,将商品配送信息实时传递给终端客户,实现企业与终端客户信息共享,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强库存管理,合理控制存货,有效降低企业仓储成本。三是事后成本控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将终端客户意见与建议实时反馈给企业,为物流企业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当前一些企业将信息管理水平与构建物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这对物流企业而言战略意义显着。物流系统涵盖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企业在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时,不能只针对某一个环节,而是要从全局出发,对各环节进行统筹协调、改进与优化,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服务”战略目标。
(四)完善并提升物流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水平
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它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经路径之一。当前物流企业成本核算过于笼统,不利于相关物流成本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分析。鉴于企业性质、业务范围、经营渠道不同,其成本核算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实行统一标准,给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往往导致企业低估成本消耗量。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对成本核算制度进行改革。如设立单独“物流费用”科目,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物流消耗费用构成设立更为详细的科目。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尽快构建与物流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信息数据系统,提升相关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水准。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使其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与娴熟的技能,包括掌握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如统计法、分析法等,灵活、系统地运用好会计核算制度,为提升物流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水平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正林.企业物流成本生成机理及其控制途径---神龙公司物流成本控制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1(2):66-71.
[2]段琼.关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5):11.
[3]季小立,阎立.城市物流成本控制与经济结构优化:国际经验及借鉴[J].上海经济研究,2014(7):90-96.
[4]孙永萍.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改进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5):56-57.
[5]姬忠嘉,邸彦彪,姚晓军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2C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7-30.
[6]李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3-4.
[7]王静.作业成本法视角下M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4(8):313-315.
企业物流成本现状
(1)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我国物流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过低,物流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物流企业中管理者素质较低,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大大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内部管理粗放,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应用,不少管理者观念尚未彻底转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这是造成我国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2)物流成本费用总体比例过高。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工业企业中物流的工作量常常是产品重量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而由此造成的各行业的物流成本也在生产费用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就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总量中物流成本所占的比值,西方发达国家均控制在10%左右,美国为,我们的近邻日本为10%,韩国为11%,我国高于25%。
(3)库存比例过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慢,仓储成本压力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产企业成品库存约15天,原材料库存约30天,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的时间不超过10天,这种库存比例过高的状况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库存量大、资本周转速度缓慢、物流系统效率低、巨额资本占用,仓储成本过大。(4)货损率、空载率高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工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平均货损率略高于2%,货损率带来的成本仍然是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因装卸运输不当的损失达几千万元,包装问题造成的损失和保管不善的损失也数额巨大。在运输车辆中,货物自运车辆占70%,空载率高达45%,主要是单程运输,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
企业物流成本现状
(1)物流成本发生空间广,企业物流会计核算范围、内容不全面。从计算范围上看,目前企业日常物流会计核算范围着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而其他环节的物流成本是物流部门无法控制的成本。从计算内容上看,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单独的物流项目,一般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物流费用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和反映。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导致物流成本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2)物流成本确认不科学,相关成本信息无法得到可靠量化。物流成本可以归为三大类: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直接成本(如运输、仓储、原材料管理、订货处理及库存等)这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特别引起的费用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间接成本和混杂在产品生产成本核算中的物流成本,传统的会计处理是依据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歪曲了产品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日常费用则按照一定方法计入期间费用而不分配给物流活动是不合理的,影响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判断和决策。
(3)物流成本信息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披露混杂。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对于相关物流费用的核算基本上并入产品成本核算中,进而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销售收入中扣除。这种物流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混杂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致使物流会计信息需从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评价。
(4)企业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通常是分散进行的,不同企业对物流成本内涵的理解,对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各不相同,这样就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不仅企业本身的物流成本管理上的工作受到影响,而且使企业间物流成本比较的意义也大打折扣。
企业物流成本现状
《实施意见》突出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和战略导向,贯彻落实_、_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注重运输、保管和管理多环节共同发力,实现全链条成本最低。
物流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涉及生产、销售、运输、配送、管理等环节,是典型的复合型产业。降低物流成本关键在于实现物流全链条成本最低。
从我国物流总费用构成来看,物流保管和管理费用上涨较快,2018年我国保管和管理费用同比分别增长了和,这是我国物流成本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物流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促进现代供应链与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等融合创新。
上述举措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上下游环节协同联动,实现物流全链条成本最低。
二是注重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和降低物流成本相结合。
近年来,在降低物流成本工作过程中,社会上有观点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就是要降低物流服务的价格、压缩物流企业的利润”。
根据2019年专题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传统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已普遍处于微利状态,平均利润率不足5%,抗风险能力较弱。要进一步挖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持续降低物流成本,就要在推动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方面下功夫。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降低物流企业用地成本,对物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障。要降低融资成本,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信贷服务力度。要持续降低企业税费成本,研究出台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的细则、持续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收费。
这些举措落地实施,将有效缓解物流企业用地难、用地贵、融资难等问题,实现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向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传导。
三是注重“数量型降成本”和“效率型降成本”并重。
减税降费直接减轻企业负担是企业感受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降成本举措,受到广大物流企业的欢迎。
但随着减税降费工作持续推进,降本“增量”空间在压缩,释放的红利逐步减弱,推动降低物流成本取得新的突破,需要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制度性成本方面发力。
《实施意见》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物流标准化、促进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如:完善证照和许可办理程序,推动非现场办理签注;推动信息开放共享,研究建立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系统;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
上述举措落地实施,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综合效率创造更好条件。
工作安排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_、_有关决策部署,加强部门联动,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降低涉企收费、发展多式联运、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运输组织效率等工作,全力推动降低物流成本,取得了积极成效。
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物流成本阶段性上涨过快等问题,交通运输部按照_决策部署,推动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减半征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降低货物港务费和港口设施保安费收费,取消非油轮货船强制应急服务及应急响应费,进一步纾解了企业困难。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按照_、_决策部署,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结构性降本。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联网优化为基础,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构建“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的局面,降低综合运输成本。
近期,重点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推进跨运输方式信息互联互通。持续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港站枢纽集疏运体系。
二是推进制度性降本。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物流营商环境,切实降低制度_易成本。
近期,重点巩固和扩大交通运输领域降费成果,推进运输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办理,提升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效率,推动危险品货物便利化运输。
三是推进技术性降本。推进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提高装备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设施设备运行效率。
近期,将推动提升港站枢纽、载运工具、标准化货物等要素数字化水平,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应用,持续推进智慧港口等建设。
四是推进管理性降本。提升物流组织集约化水平。
近期,将持续深化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引导地方根据发展实际,精准制定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政策。完善冷链运输标准和规范,提高冷链物流车辆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冷链运输服务品质。持续推进交邮融合,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推进服务性降本。优化服务和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近期,重点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信用信息互联、评价互认、奖惩联动、信用修复互通的跨区域信用监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