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物流枢纽向西布局——
缺乏宏观层面的物流体系建设规划,难以协调地方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问题,导致物流要素的区域化特征相对明显。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避免地方之间物流设施投资和规划的重复建设问题,而且无法实现物流设施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协调管理。同时,地方和地方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在物流产业市场主体的管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市场分割和地方性管理政策,时常出现地方上基于自身利益设卡收费或者对物流企业乱罚款等现象。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产、供、销、加工、装卸、搬运、包装、运输等各部门都各司其职,自成体系,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管理,造成物流资源的极度分散和浪费,无法做到统一配置。
西北物流中转城市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业,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完善的物流管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一要实行物流人才引进战略,吸引内地甚至国外高级物流人才在兰州工作;二要重点扶持区内3到4所高校办好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扶持5至6所高职院校办好物流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甘肃高校开设国际物流管理课程,聘用专业物流人才执教,为物流人才尤其是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三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好物流企业和高校的桥梁,推进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在高校和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物流实验室、物流实习基地,并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四要学习国外物流行业的成熟做法,采取资质证书认证的方法,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认证,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五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联合培养通晓双方法律法规又具有业务技能的实用型物流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奠定甘肃发展国际物流业的人才基础,为把兰州打造成西北国际物流中心壮大物流业服务。
课题组:牛铮超 范宏斌
西北物流中转城市
建立执行力强的物流协调组织和科学运营的物流配置机制,是区域物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提前建设兰州西北国际物流中心领导部门,时刻关注物流业协调、协作、集约化的发展进度。对协调“兰州西北国际物流中心”区域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整合“兰州西北国际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链、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基础设施、消灭贸易保护主义等物流运输的贸易壁垒等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的交流和协商,谋求协作、共同发展。建设区域物流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和制定“兰州西北国际物流中心”物流发展的全局性政策和战略性规划;确立“兰州西北国际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发展共商会议制度,与沿线各个成员国成立物流产业共同体,降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运输成本。促进物流产业一体化区域建设的进程,物流产业共同体的建立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运输便捷化和多边、双边贸易繁荣化的有效增长。
物流系统信息网络化是现代物流产业的重点,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是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设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合作的信息平台利用物流信息网络化、电子化和信息化为物流产业现代化运营做出技术支撑,以大量的信息分析和实时信息服务给予物流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品运输成本和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规模。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中国面向中亚、西亚、欧洲大陆对外开放的国际物流信息交换港口。以公路、航空、铁路信息网络作为平台建设的中心,通过对网络运输情况实时的信息反馈,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实时的给予最优的路线和高效的运输节奏。使得货品供需双方实现物流环节上有效的跟踪和沟通。以西北区域为基础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多种运输方式的组织协作衔接效率。对物流资源整合重点产业、信息服务行业、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信息集合交互建设,利用现代的信息高速处理的技术来宏观的计算出物流环节多变的种种情况,通过对大量资源的计算,降低物流业产业发展的障碍。
西北物流中转城市
立足全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统筹制定了《兰州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初步形成了符合实际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兰州市把现代物流业发展作为“做大三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有力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兰州市围绕把兰州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物流节点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和商贸中心城市三大目标,编制了《兰州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确立了“四通道、三枢纽、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了层次比较分明、布局比较合理的物流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