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港口航运通江达海
新年伊始,走进梁山煤钢物流园区内,来自冯家川站的自营高硫混煤、神木西的煤炭集装箱和徘徊北的钢卷专列,正在发往陕西西能榆燃、望亭电厂、青岛沿海、南京赫扬等地,码头现场繁忙有序,活力涌动。从现场调度人员口中得知,整个梁山煤钢物流园区2023年的销售收入已达到亿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蝉联济宁能源百亿级物流园区。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洼地。”山东融汇物产集团总经理兼济宁港航梁山港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哲回忆,2014年,我国“西煤东输”的能源动脉——瓦日铁路建成通车,此处成为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联通的“咽喉要地”。2015年4月,公司所属的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在梁山县开挖公里航道,建设公里铁路专用线,让世界首条按30万吨重载铁路标准建设的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牵手”。
2021年4月,“无中生有”的梁山港正式通航。陈哲介绍,梁山港拥有多个全国乃至亚洲之“最”——建成亚洲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封闭式储煤棚,静态可容纳90万吨煤堆放;拥有11个2000吨级泊位,配备全国首台接卸C96双翻卸车机,全国最先进、每小时2500吨—3000吨的自动化堆取料机,梁山港也由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不产煤的“地上煤矿”。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局势,梁山港坚持以贸易增量稳量为核心,密集开展“敲门行动”“拓链行动”,10万集装箱铁路专用线提前45天开通,成功举办集装箱开通仪式,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营模式进一步拓宽,增加了铁矿石、钢材到发品类,集装箱、钢卷等货物实现顺利接卸。去年11月份,梁山港实现了国铁箱铁水直连,开创全国内河首家铁路箱货物“一箱到底”的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新模式,大宗商品实现了集装化运输、绿色化升级,梁山港的龙头作用也得以进一步凸显。
目前,梁山港已建成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去年10至12月份,梁山港集疏港量分别突破200万吨、220万吨、240万吨大关,连续3个月刷新港口单月集疏港量新纪录,全年集疏港量突破2000万吨,开创了开港以来集疏港量的新纪录。“这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梁山港在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推动绿色港口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陈哲说。
大港到通江物流
我国智慧港口建设有何进展?
胡坚堃(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智慧港口代表着未来港口的发展方向,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可大幅提升港口及相关物流园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近年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为智慧港口的典型应用在国内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首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落户厦门。2015年前后,各地传统码头开始自动化改造。2017年底,青岛和上海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始运营。2018年,天津、广州南沙、广西北部湾等地计划筹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于2021年陆续投入运营。2023年,山东内河港口济宁龙拱港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与传统码头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现场作业无人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可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少作业安全事故。与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单机作业效率可提升40%,人员配置率降低60%。以青岛港为例,单机效率最高可达箱/小时,外集卡周转小于分钟。集装箱进入堆场后,堆场自动化设备会驱动大小车快速准确移动到目标位置。在无运送任务时,自动化堆场设备将在堆场中自动理箱,最大程度提高作业效率,堆场效率提高20%。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技术在码头关键节点的深入应用,是实现码头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关键。例如,识别箱号、危险品标志、铅封等,箱损识别验残处理以及识别箱门是否关闭等。通过岸桥上的船型三维激光扫描传感器和OCR识别系统,可以调节吊具进行精准抓放箱。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系统,可以识别十几种常见锁垫,单箱拆装锁时间小于35秒。
二是管理运营数据化。管理运营主要包括码头操作和设备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管理运营软件能够像人一样理性思考和行动。码头操作系统是指挥中枢,负责整个码头的生产作业计划编排,并调度机械设备按计划完成作业,能够实现集港时间在48小时内,出口收箱到位率99%以上,堆场翻倒率控制在15%以内,进口空箱在港时间小于1天。设备管理系统根据码头操作系统指令自动规划机械设备的运行路线、控制设备运行、指挥设备完成作业、实时反馈设备状态等,可实现AGV配比下降20%,AGV空载距离下降10%。同时通过能源管理,实现电量利用避峰就谷、削峰填谷、无灯光作业。
三是战略决策智能化。数字孪生系统成为港口战略决策的重要工具,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天津港、大连港等港口陆续上线类似系统。通过“三维图形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实现本体与孪生体互相映射。通过任务关联分析,将不同实体(岸桥、长桥、AGV、集装箱船等)根据作业安排进行关联展示,把控码头实时作业状态。同时,分析海量历史数据,从效率、成本和资源三个方面对靠泊作业、桥吊作业、集卡作业等集装箱码头运营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管控,快速定位作业不理想的实体。
四是客户体验优质化。智慧港口通过内外部环境感知,构建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实现货源货量预测、货物状态监控、船舶作业全过程管理、码头作业量分布、船公司业务评价和效率分析等功能,助力港口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
大港到通江物流
走进跃进临港共享加工中心,占地万平方米的厂房内有序摆放着各类生产性设备,这些价值6500万元的设备将成为入驻企业共享的“固定资产”,为企业提供从钢板到各类高精尖钢铁制品的一站式加工服务。
作为济宁能源“六大百亿园区”之一,京杭运河济宁跃进临港国际智慧制造基地项目在济宁战略布局及产业发展上有着重要份量。项目的启动不仅是“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的具体行动,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生动实践,也是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有力举措。基地产线全部达产后,将具备钢材年加工制作能力120万吨,实现营收40亿元,同步带动周边就业人员,助力济宁经济再上新台阶。
而在太平港新能船舶工业制造园区内,与印象中临港制造行业“粗老笨重”的生产场景截然不同,偌大的生产车间干净整洁,生产线鲜见人影。“传统制造行业整条生产线需要十几名工人,而我们打造的生产线只需一个人,动动手指就够了。”新能船业生产部门负责人周建说。
在2023年下半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上,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获得了全市现场观摩“十佳”产业项目第一名。“济宁能源正全力打造‘港贸船产建融’的港航全产业链体系,年设计造船240艘、修船100艘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新能船业董事长张强告诉记者,“我们先后举行了涂装车间启用仪式、首制80米LNG加注(兼加油)趸船铺底合拢仪式,紧盯制造进度不放松,争做内河船舶建造工艺的示范者,推进内河标准化船型推广应用和优化,为推动内河航运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济宁能源围绕“六大百亿园区”建设,难中求成、稳中求进,8个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名单,是历年来我市市管企业单次上榜数量最多的一次。“我们将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港航物流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的互融共济、融合联动,最终推动产业板块抱团取暖、编队齐飞。”济宁能源党委副书记、董事闵维说。
政策加持
通江达海“链”全球
2023年,山东省出台《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把济宁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这些政策给蓬勃发展的内河航运又注入了新的动力,将有力地促进济宁港航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去年11月7日,《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也正式发布。《纲要》提出,在内河航运方面,济宁港的核心地位得以明确,规划形成以济宁港为核心,枣庄港、菏泽港、泰安港、济南港为辅助,其他港口为补充的内河港口体系。
“以前港口只是满足于装卸、仓储、物流,港口之间很少联系,但是现在政策出台后,港口资源进一步整合,我们通过‘港港联动’,实现了顺畅的运输接力,完成了货物的通江达海。”济宁能源总经理助理、山东融汇物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荣强说,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提效能,他们将集中突破多式联运体系构建、现代港航物贸发展、港产深度融合发展等8大重点任务,推动内河航运提档升级、全面振兴。
随着港口合作的不断深入,锚定“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目标,我市高标准推进梁山、龙拱、跃进、微山、邹城五大重点作业区,夯实山东内河港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了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新格局。张广宇表示,今后将继续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贯彻新思想、聚焦新动能、锁定新目标,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定位,下好转型升级“先手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强港航、兴产业、畅物流,全力打造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新标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大港到通江物流
在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港口资源深化整合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
丁文涛(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水运所高级工程师):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港口大国,在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方面。2006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确立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体、24个主要港口、8个运输系统的顶层设计。此后,各地陆续制定了本省份港口的布局规划及各港口总体规划。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完善主要港口布局,并明确上海、深圳、天津等11个港口为国际枢纽海港。以岸线资源管理为抓手,规范港口岸线使用审批,不断优化港口发展格局。以长江干线港口为例,江苏在2010年至2020年间共清退沿江非法码头约70个,并加快连云港徐圩、南通通州湾等沿海港区开发,引导化工、钢铁、煤电等产业由沿江向沿海转移,不断提升港口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此外,以区域重大战略为要求,推动港口协同发展。港口作为开放门户、先行领域和合作平台,在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港口资源整合方面,全国已有17个省(市)根据自身特点组建港口集团,既有“多企合一”的山东港口整合集团,也有以单个港口为支点“逐一并入”省内其他港口的河北港口整合集团,还有“央地合作”实现重组的辽宁港口整合集团,推动了港口资源利用集约化、竞争有序化、服务高效化。通过沿海港口带动内河港口、龙头港口带动中小港口、海港与内陆港联动发展,从而稳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浙江作为国内较早进行港口资源整合的省份,率先实施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运营,后逐步整合台州、温州、嘉兴等地港口,并大力发展海港与义乌等内陆港之间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此外,交通运输部陆续组织开展了江苏南京以下沿江港口和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同时探索建立渤海湾、长江、琼州海峡等重点水域航道、锚地、引航等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管理机制。
未来,我国要打造世界级港口群,需持续推进区域港口高质量协同发展。一是完善以国际枢纽海港为引领,主要港口为骨干,地区性重要港口、一般港口相应发展的多层级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二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群布局,以港口群为基本形态,引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世界级港口群,加快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推进山东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建设,推动东北地区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港口群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重大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培育国际化港航企业,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码头运营商、航运企业和物流运营商。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国际枢纽海港为核心,按照市场化规律,整合相关港航资源与要素,完善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服务网络,促进干支联动、江海互动,提升区域港口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