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说课稿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核心内容是商品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个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因此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实现很重要。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也极为巨大,物流未来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综述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间密切的关系,电子商务这场革命必然对物流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物流业的地位到物流组织模式、再到物流各作业、功能环节,都将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强化,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里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既要把虚拟商店的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要从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物流公司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二)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三方通过Internet连在了一起,通过POS、EOS等供应商可以及时且准确地掌握产品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此时,存货管理采用反应方法,按所获信息组织产品生产和对零售商供货,存货的流动变成“拉动式”,实现销售方面的“零库存”。
(三)第三方物流成为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它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因为:(1)跨区域物流。电子商务的跨时域性与跨区域性,要求其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或国际化特征;(2)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重组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一)采购。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
因特网可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因特网采购,可以接触到更大范围的供应厂商,因而也就产生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又从另一方面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配送在其发展初期,发展并不快。而在电子商务时代,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没有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就无法实现。
2、配送中心成为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汇集中心。信息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商流和物流都是在信息流的指令下运作的。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授课对象分析
本课程所授学生对象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根据专业体系规划,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第三方物流现场作业组织与部门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职业认证中的助理物流师级别规定,高职物流管理现已毕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层次为作业部门的项目主管。
从学生基础来看,学生经过了前面12年的正规国家教育,已经拥有了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大一期间将接受管理学、经济学、会计、语文和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使之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综合基础能力。本门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二)课程地位分析
根据专业体系的规划,现代物流基础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和主导型作用,承担着提高学生对物流基本知识体系及技能要求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艰巨任务。
从本专业设置的能力体系——物流基础能力,是所有能力目标的开始与奠基石,是所有课程的先导。从就业岗位的职业需要和工作企业的实际要求来看,物流基础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具有针对现代物流整体流程的认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因此,物流基础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体系的整体基础,应该得到针对性的专门的训练。
(三)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助理物流师国家标准,在专业体系设置的范围内,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分析,现代物流基础的能力应有:
了解并掌握物流业务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围绕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设计各工作环节和流程,分析和应用物流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物流系统、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与辅助活动、物流信息系统、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等。
根据实际,概括起来,所做的工作如下:
1、进行物流企业工作环节和流程的分析
①根据物流主要作业活动(运输、仓储、配送)的运作要点进行分析;
②根据物流辅助作业活动(运输、仓储、配送)的运作要点进行分析;
③根据物流信息的基本情况进行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的简单规划。
2、应用物流的基础知识进行物流分析
①运用物流基础知识进行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分析;
②根据企业基本情况进行物流管理的简单判断与设计;
③进行物流系统系统模型的构建并作出系统分析。
3、判断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①针对国家物流情况进行运作模式的分析;
②根据企业基本情况进行绿色物流的简单设计;
③根据生产企业的工作模式进行企业的精益物流分析。
物流工程专业概述十篇
1、平时表现考核
根据平时考勤和回答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给分,占期末成绩30%。每旷课1节,扣1分(可扣至负分)。考核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单项训练考核
每次项目学习时,根据演练、训练的情况给分,每个项目给10分,单项考核累计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40%。考核学生单项训练中的调查与分析能力。
3、综合考核
期末设置大任务,根据所有的小调查报告,撰写宝供物流企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在1-2周的时间内完成方案,根据方案情况给分,总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30%。考核学生物流企业的综合调查分析能力。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交通与物流学院
本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和机械为载体,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的讲授与辅导为辅。
为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精心教学设计,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先期预习,在课堂上采取集中讲授、问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解决相关问题,在实习环节采取分组方式,分派各组的工作任务,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方式上,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从理论的传授过渡到方法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思维方式及机械设计基础的实践技能,在每一次课上都有相应的案例,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同时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角色办演、讨论、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互动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物流基础课程
1)宏观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实施各环节中,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技能传授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引导式,启发学生去思考,经常从反面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2)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形象直观,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上要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完成一套与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配套的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料库。
物流基础课程
第一层是基础技术层。包括基础网络架构,OA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条形码、RFID,GPS技术等等。
第二层是运作执行层。包括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流程管理(PM)与事件管理(EM)等应用系统。
第三层是计划协同层。包括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网络设计(Network Design)、需求计划(Demand Planning)和高级计划/高级排程(AP/AS)、以及B2B业务集成(协同)应用等。
第四层是战略决策层。在这一层并没有太多的软件系统可以帮助领导者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采取何种竞争、发展策略。领导者的思路大概是最好的系统。供应链信息化的四个层次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计划、执行是相对应的。
物流基础课程
一、企业对物流管理作用的认识不足
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使物流管理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的作用不大。严重忽视了物流管理最重要的职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高水平地满足顾客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物流的管理模式落后
物流管理的体制结构不合理、不科学,物流职能分散,忽略供应 链的整合。客观上使企业的物流仍然是一种分散的、初级的、低效的流通,使企业物流的中间环节过多,浪费严重。
各国或地区物流协会
欧洲专业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ELA)香港物流协会(Hong Kong Logistics Association,HKL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 Purchasing,CFLP)美国国际专业物流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ogistics,SOLE)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ortation & Logistics,AST&L)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The Global Logistics Council of Taiwan,GLCT)_际物流暨供应链协会(Taiwa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 Supply Chain Association,TILSCA)中国台湾物流协会(Taiw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TALM)马来西亚物流师协会(The Society of Logisticians, Malaysia)(LogM)(_Pertubuhan Pakar Logistik Malaysia_, in Malaysian language)
物流基础课程
对比传统的教学设计,本教学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本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再想到作为教师如何符合学生实情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在物流基础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在管理信息中体现教学对象,在职业分析中,又特别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和就业岗位所需。后续的设计就是针对这样的特定对象设计而来的。
(二)以职业为导向
在课程设计的主题部分,首先进行的就是职业分析。将这部分加诸于学习目标之前,就是要让职业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分析授课对象及所授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企业需求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
通过这个分析剔除书本位的思想,更好的符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之前的改革中是没有这样安排的,以至于一开始是从书本出发,从教材的章节中去归纳能力目标,表象上是能力本位,实际上却仍是旧的教学模式。
(三)以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职业分析,归纳了物流基础能力有哪些方面,这是整个教学方案的核心所在,教学方案的目标,在在于培养特定学生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目标,直接产生了后续的知识目标和训练项目。
(四)以项目为载体
能力的培养需要切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以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公司作为训练素材,以学期末行程整体的企业调查报告为总项目,根据具体的能力目标设计了6个模块小的28个调查与分析小项目。这些项目围绕物流基础能力而设置,每个项目有从之前的学习目标对应的能力、知识目标,以及组织学生训练从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的素材和可展示的成果。这个项目的设计目的在于给学生能力训练一个得以实现的平台,也就是最终形成了学习成果——宝供物流企业调查报告。
在项目设计中,从职业能力出发去指定学习目标,从企业工作实际中选择素材,根据实际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能力。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如调查宝供物流的标准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分析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的具体规格与实施情况。
物流基础课程
物流管理的划分有以下分类标准:
一、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宏观物流主要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物流活动的运行规律以及物流活动的总体行为。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在整个物流活动过程中,微观物流仅涉及系统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或一个地区。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整个社会为范畴,以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物流的社会性很强,经常是由专业的物流承担者来完成。
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它由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几部分组成。
三、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的情况下,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而对物资(货物)所进行的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因此,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近十几年有很大发展,也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概念,指一个国家范围之内的物流,如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均属于区域物流。
四、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的广泛性,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及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特殊物流是指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制约因素的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