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派的定制家居物流升级之道
谈及欧派对物流进行全面升级的出发点,吴岳表示,这既有国家战略层面背景,也有欧派顺应市场变化进行自身发展变革方面的考虑。
从国家层面看,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将“智能制造”定位成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攻方向。欧派作为定制家居生产规模排名第一的企业,2015年启动了 “欧派2025”智能制造升级战略,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制造,通过数字化打通销售、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全套环节,正式迈入“所见即所得,所感即所要、设计即制造、制造即服务”的AI智能工厂时代,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升产能规模。
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家居行业发展正在面临深刻的变革和重造。消费者对家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定制家居成为市场新宠;80后、90后正在成为当前家居消费的主力,对家居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日新月异;电商、整装等渠道发展正在提速;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让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定制家居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具备支撑大规模柔性化生产的物流系统、高效灵活的物流服务能力,成为定制家居企业在未来市场角逐中致胜的核心力量之一。
对欧派来说,消费者对定制家居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齐套发货能力不足、多次中转造成的运损高、运输在途管理缺失、错漏串货等物流痛点问题,正在制约着企业发展。
大家居全屋定制的消费者,更希望订单上的所有品类产品同时到货并安装完成。原材料欠料、生产排产执行落地情况,各基地是否具备全品类生产能力,以及车间的产能稳定性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无法齐套交付,让经销商和终端客户的体验变差。
定制家居多以板材作为在途运输的最小单元,特点是集重、不规则、单件货值不高、包装上无法实现标准化;在途运输由经销商负责,出成品仓后家居企业丧失在途管理权限,同时由于经销商的分散导致货量分散,经销商也同样无法对承运商有足够的管控,造成在途管理缺失以及多次中转导致运损高企。
错漏串问题尽管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便会给经销商带来巨大困扰,找货耗时久且未必能成功。错漏串问题通常分布于三个环节:一是车间包装差错,二是物流成品仓发错,三是在途运输中转或者卸货环节出错。
基于以上各方面考虑,欧派对物流升级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设立了中短期目标:在尽量维持现有物流成本不增加的前提下,整体运损下降80%,单品多套齐套准时发货率接近100%,提升客户满意度。当前,已通过物流模式变革、全面实现信息化、采用先进适用的自动化技术等三大方面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依托交通枢纽,具备两种(含)以上运输方式,能够实现多式联运,能为大批量国际性或区域性货物提供中转服务。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重点考察多式联运能力,园区具备的运输方式种类越多,多式联运服务能力越强。
(2)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重点考察生产服务专业化能力,从是否建设运营有网络货运/交易平台,或者与制造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否具备集采、保税、报关报检等服务能力,或者是否具备高度自动化的物流存储、分拣设施设备;是否具备与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有效联通能力等三方面进行评价。
(3)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
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重点考察商贸服务多样化能力,从是否具备冷库冷藏能力、是否具备融资保险能力、是否具备电商快递及商品展示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4)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
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重点考察口岸综合服务能力,从是否承接世界500强企业业务,具备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功能;是否具备3种运输方式及以上的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是否具备报关、报检、国际采购、国际贸易等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5)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重点考察综合性服务能力,从园区具备的服务功能数量进行考察,具备货运枢纽、商贸服务、生产服务、口岸服务的类型越多,则服务能力越强。
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
早期欧派只有广州一个生产基地,经销商自己设立仓库,并自由选择物流承运商到欧派生产基地提货。2015年前后欧派快速发展,清远(从广州基地搬迁过来)、天津基地落成,大部分经销商因为距离过远无法实现上门提货,欧派选择集中发运到各地物流园区,再由经销商选择物流承运商发货到自己的仓库。2017年左右,随着经销商数量快速增长,外发费用不断上升,欧派开始实施集中承运,即由各个省的经销商选择3家左右固定的物流承运商负责发运到自己仓库。但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自由竞争、自由选择导致物流承运商以价格优势取胜,其物流质量难以保障;货量不够集中,无法实现区域规模效应;大量的货物中转,运损高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2018年欧派在家居行业率先开始推行干仓配模式(统仓统配)。欧派根据“建标准、慎引入、共进步、育能力、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了严谨的干仓配承运商管理方案,选择少量质量有保障的承运商服务于全国市场,并由承运商大规模建立标准仓库(即RDC,承载齐套功能),欧派从工厂整车发运到每一个仓库,然后由仓库进行末端派送至终端客户。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已有几百家经销商加入,覆盖的业务量已经初具规模。
端到端的干仓配物流模式实施成效显著:第一,大幅降低了运损。结合全国网络布局能够减少乃至杜绝不必要的中转,同时精准定位运损责任方,欧派与承运商协同进步,物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第二,齐套能力提升,剥离经销商物流职能,齐套由承运商承担并做数据监控和反馈,利用承运商RDC库存数据推动前端齐套交货、齐套发运,让经销商专注于营销,提升业绩进而提升经销商满意度。第三,实现了最终客户派送场景的白手套服务,提升最终客户满意度。第四,通过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冲抵因提升服务质量带来的成本上升——整合干线货量,从零担变为整车运输,合并区域仓库,实现仓储资源(场地、人力、机具)共用,削峰填谷;集中制定派送计划,优化派送线路,提高派送车辆利用率。
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
(1)仓储服务
①仓储面积。园区内拥有可投入使用的库房建筑面积和堆场面积之和。单位:万平方米。
②仓库容积。园区拥有并用于保管、储存货物的建筑物及其场所的容积,包括各类罐、库的容积。单位:万立方米。
(2)运输服务
以年货物吞吐量指标进行度量,考核期内进出园区的年度货物量之和。单位:万吨(或万立方米、万TEU)/年。
(3)装卸搬运分拣服务
以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装卸搬运分拣技术装备数量(单位:个)和装卸搬运分拣技术装备得到省级及以上推广嘉奖次数(单位:次)进行评价。
(4)信息服务
①园区信息化投入金额,指考核期内园区经营实体和入驻企业用于提升园区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投入额;其中硬件指服务器、工作站(包括终端设备)、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媒介等)、网络连接硬件(如路由器、交换机、ADSL调制解调器等)。
②信息化发展水平从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平台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对外交互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5)配套及增值服务
①基础服务。园区内可提供基础配套服务项目的数量,包括停车、住宿、餐饮、加油(加气、充电)、物业、修理、购物、娱乐、安保等。
②商务服务。园区内可提供商务服务项目的数量,包括集中的政务办事大厅、能为入园企业提供网上交易平台、能实现网上服务咨询等。
③政务服务。园区内可提供政务服务项目的数量,包括能够提供报关、报检等服务、能够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能够提供工商、税务服务等。
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
仓储服务能力
仓储面积/仓库容积
运输服务
年货物
吞吐量
货运枢纽型
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
装卸搬运分拣服务
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装备(自动导引车(AGV)、无人叉车、穿梭车、码(拆)垛机器人、柔性输送系统、分拣机器人、自动(高速)分拣线、基于物联网技术(RFID、5G、NB-IOT等)应用的相关装备、具有智能优化算法控制的等相关装备)
技术装备得到省级及以上推广嘉奖
信息服务
信息化投资金额
园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配套及增值服务
基础服务
商务服务
政务服务
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
(1)设施规模
设施规模主要从已开发用地面积、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已完成投资金额等方面进行评价,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园区物流供给的能力以及物流服务的水平。
①已开发用地面积
园区经过政府审批、已开发并投入运营使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亩。
②物流运营面积占比
物流运营占地面积占园区实际占地面积的比例。
注:物流运营占地面积指考核期内,园区内已投入运营使用的物流设施总占地面积,包括码头、铁路装卸线(专用线)、道路、库房、堆场、雨棚、月台、流通加工场所、货车停车场、装卸搬运场地、信息服务用地等,不包括生活配套和商务配套用地。
③已完成投资额
园区建设投入总金额,不包含土地款。单位:万元。
(2)交通设施衔接
评价物流园区选址的合理性,从地理空间上能够便捷支撑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主园区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设施衔接,指的是园区出入口与最近高速出入口(铁路站/港口/航空设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