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政策2019
近两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呈现波动中趋缓的走势,数据显示,社会物流总额由2018年2月的,逐步回落到今年的6%以内。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物流需求规模也在由单一的规模化、数量化转向系统化、多样化。
在需求放缓的同时,物流行业业务量有所回落,企业运行成本持续上涨,部分领域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19年物流业景气指数比上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全年均值,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显示物流企业运行成本持续上涨,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行业发展的困难与压力依然较大。
应急物流政策2019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
物流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物流降本增效积极推进,社会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稳步下降,但部分领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物流成本出现阶段性上升,难以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贯彻落实_、_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
应急物流政策2019
1.推进应急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瞄准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需求,聚焦极端条件下抢险救援和生命救护,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产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新型应急指挥通信与信息感知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重大消防救援产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专用设备、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等十类标志性应急产品。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应急产品解决方案,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2.促进应急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发展。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与预警、隐患排查与治理救援服务等领域,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导作用,强化社会保险等工具运用,重点发展应急管理支撑服务、应急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三类标志性应急服务。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推动航空应急救援、紧急医学救援等相关领域加快改革,鼓励应急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加快应急服务向多领域发展。
3.补齐应急产业保障供给短板。继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市场需求有限、经济效益低、但确需发展的专用应急产品支持政策。针对处置突发事件部分应急物资出现峰值需求、生产空缺等情况,开展相关领域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鼓励设立小规模应急产品产能储备专项扶持资金。发展专用应急产品租赁市场,扩大应用范围,增加使用频率。推进应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增强保障供给能力,实现特殊应急产品关键时刻“产得出”。
专栏1:十三类标志性应急产品和服务
1.高精度监测预警产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产品。
2.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救援人员防护产品、重要设施防护系统、工程与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设备、防护材料等。
3.新型应急指挥通信和信息感知产品:应急管理与指挥调度平台、应急通信产品、应急广播系统、灾害现场信息获取产品等。
4.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全地形救援车辆、大跨度舟桥、大型隧道抢通产品、除冰雪产品、海上救援产品、铁路事故应急处置产品等。
5.重大消防救援产品:轨道交通消防产品、机场消防产品、高层建筑消防产品、森林灭火产品、消防侦检产品、高性能绿色阻燃材料等。
6. 专用紧急医学救援产品:航空应急医疗系统、核生化洗消产品、重大传染病治疗性疫苗等。
7.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人员搜索与物体定位产品、溢油和危化品事故救援产品、核事故救援产品、矿难事故救援产品、特种设备应急产品、电力应急保障产品、高机动应急救援系统装备、大型排涝装备、多功能应急电源产品、便携机动救援装备等。
8. 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废墟搜救与运输机器人、火灾救援机器人、核生化事故救援机器人、排爆机器人、侦检机器人、无人救援飞行器、无人海上救援船等。
9.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专用设备:移动式医疗垃圾快速处理装置、禽类病原体无害化快速处理装置、有害有毒液体快速处理技术装备、移动式可再生能源或水处理装备、土壤(水、大气)污染快速处理装置等。
10. 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反恐防暴产品、社会安全防控设备、信息安全产品等。
11. 应急管理支撑服务:风险评估服务、隐患排查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
12. 应急专业技术服务:自然灾害防治技术服务、消防技术服务、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应急测绘技术服务、安保技术服务等。
13. 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紧急医疗救援服务、航空救援服务、应急物流服务、道路救援服务、安全教育培训服务、应急演练服务、巨灾保险等。
专栏2: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主要指将企业生产应急产品的相关能力(包括技术、设施、设备等)作为应急资源进行储备,与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共同构成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国家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应急物资储备当前薄弱环节和未来需求,坚持统筹规划、军民融合、合理布局、企业自愿的原则,发挥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一个规模适度、品种合适、水平较高、反应快速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体系。
国家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优先在灾害现场生活保障、医药用品与疫苗、特种防护材料、特种灭火剂、环境灾难处置材料、工程应急处置产品等领域布局。到2019年,建设30家左右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应急物流政策2019
7.健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机制。加快形成政府采购、工程配置、家庭使用为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格局,实施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制定政府购买应急服务具体措施,引导应急服务发展,将关键应急装备纳入首台套扶持目录,支持国产应急产品应用。制修订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配置应急设备设施标准,根据公共安全形势合理提高设备设施配置水平,带动应急产品提档升级,确保先进适用应急产品和服务关键时刻“用得好”。出台引导家庭购置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设立应急产品及服务专项购置补贴,营造安全应急新型消费良好环境。
8.加快推进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多种形式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关键时刻应急产品和服务“找得到”。支持各种形式的应急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广交流活动,促进先进应急成果应用。加强与救援队伍、应急预案等其他应急资源对接,推动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建设国家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
专栏4:重大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工程
依托重大应急工程和应急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应急产业展示交流中心,着重推动重大应急产品在地质灾害防治、煤矿安全、道路安全、工程安全、水域安全、环境安全、森林防火、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危化品安全、城镇安全以及卫生应急、航空应急等典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搭建应急服务众创空间,运用“互联网+应急服务”,推动新型应急服务在社区安全、企业安全、学校安全、农村安全、家庭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到2019年,完成20个以上典型领域应急产品和服务综合应用解决方案。
专栏5: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综合平台
面向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产品和服务需要,按照平时服务市场、急时保障供给的原则,建设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具备政策发布、供需对接、成果推介、交易服务、案例共享、应急协调等功能,发布政府、企业、产品等信息,形成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软件等推广渠道,为各类应急指挥平台(中心)、重点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推动应急产品和服务信息资源共享。
应急物流政策2019
(二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研究制定2021—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整合优化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作体系,系统性降低全程运输、仓储等物流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负责)继续实施示范物流园区工程,示范带动骨干物流园区互联成网。(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负责)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有针对性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整合冷链物流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加强县乡村共同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移动冷库等新型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整合储备、运输、配送等各类存量基础设施资源,加快补齐特定区域、特定领域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紧急情况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培育骨干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国际海运企业,推动构建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相适应的国际航运网络。(__、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严格落实网络货运平台运营相关法规和标准,促进公路货运新业态规范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提高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总结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和模式,提高资金、存货周转效率,促进现代供应链与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等融合创新。研究制定现代供应链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现代供应链。(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建设,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交通运输部负责)推进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十四)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深入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可循环的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的绿色包材。加快推动建立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减少企业重复投入。(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_、_决策部署,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切实落实工作责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总结推广降低物流成本典型经验做法,协调解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应急物流政策2019
9.推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应急产业与机械装备、医药卫生、轻工纺织、信息通信、交通物流、保险租赁等协同发展,以应急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用相关行业成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应急应战协同发展,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军工技术向应急领域转移转化,发展高技术应急产品和装备。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突发事件处置全流程中的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应急管理产品。积极推动应急产业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10.加快应急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具有应急产业发展基础的现有工业园区(基地)、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提高要素配置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区域应急产业链。地方应根据各自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对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突发事件易发地区,鼓励其培育和发展应急产业。鼓励大型企业建设“安全谷”等项目。完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措施,合理规划专业类示范基地发展布局,探索综合类示范基地发展模式,研究推进应急产业特色城镇建设。
专栏6:培育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是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应急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平台。示范基地建设以对应急技术研发、应急产品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具有示范、支撑和带动作用且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区域为主要载体,分为专业类和综合类。专业类示范基地突出对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创新能力强的支持,重点在关键领域布局,突破应急技术瓶颈,引领应急产业发展。综合类示范基地主要以应对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为需求背景,强化对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灾害多发地区的重点布局。到2019年,以培育20家左右专业类示范基地为主,注重对西南、西北、东南沿海等灾害多发地区布局;启动综合类示范基地培育试点,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应急物流政策2019
(十八)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场站等物流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铁路专用线进港口设计规范,促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口、进大型工矿企业、进物流枢纽。持续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和三峡翻坝综合转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长江等内河航运能力。加快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重点,推广应用多式联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
(十九)完善物流标准规范体系。推广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货运车辆、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托盘和包装基础模数,带动上下游物流装载器具标准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需求,推广应用内陆集装箱(系列2),加强特定货类安全装载标准研究,减少重复掏箱装箱。(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_、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
应急物流政策2019
(一)完善证照和许可办理程序。加快运输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推动线上办理签注。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服务,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交通运输部负责)
(二)科学推进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细化执法流程,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分车型、分阶段有序开展治理货运车辆非法改装工作,逐步淘汰各种不合规车型。组织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行动。(交通运输部、_、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维护道路货运市场正常秩序。建立严厉打击高速公路、国省道车匪路霸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重点规范车辆通行、停车服务、道路救援等领域市场秩序。(_、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持续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网络,合理设置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相关设施。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改进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明确城市配送车辆的概念范围,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交通运输部、商务部、_按职责分工负责)研究将城市配送车辆停靠接卸场地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规范。(住房城乡_负责)
(五)推进通关便利化。推动港口、口岸等场所作业单证无纸化,压缩单证流转时间,提升货物进出港效率。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展监管、查验指令信息与港口信息双向交互试点,提高进出口货物提离速度。持续推进进出口“提前申报”,优化“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梳理海运、通关环节审批管理事项和监管证件,对不合理或不能适应监管需要的,按规定予以取消或退出口岸验核。(交通运输部、商务部、_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深化铁路市场化改革。选取铁路路网密集、货运需求量大、运输供求矛盾较突出的地区和部分重要铁路货运线路(含疏运体系)开展铁路市场化改革综合试点,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展投融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绩效管理、运输组织等改革。持续完善铁路货物运输价格灵活调整机制,及时灵敏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货运场站、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和运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