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

个人学习 25 0

中国 - 宁夏

依托我区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仓储配送资源,重点发展城际物流分拨中心、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站、城市社区及村级配送服务网点,建立高效便捷、覆盖全域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动跨部门协作,促进农村客货邮快融合,鼓励交通、物流、快递、商贸流通企业下沉渠道和服务,整合日用消费品、农资、农产品等农村商贸物流资源,建设双向村级配送服务网点,打通工业品、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支持宁夏“数字供销”智慧云仓工程建设,依托农家店、便民店、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末端网点,打造现代仓储配送物流平台,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点。完善配送车辆城乡通行相关政策,不断优化配送车辆市区内通行时段、通行区域和停靠卸货区域。

专栏8 城乡高效配送试点示范工程

城乡高效配送试点示范项目:从全区范围确定一批城乡配送骨干企业,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输高效组织、企业间的协同配合,在全区建成上下互通、快速高效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我区优势产业基地和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构建“一核心一枢纽三基地”物流空间布局。

依托银川市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基础、物流资源、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对内联动中卫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对外联通国家战略经济走廊和国际主要市场。

——银川市。推进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完善集疏运网络,推进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建设。加强与沿黄城市群重点城市的物流协同与一体化发展,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物流资源在区内的高效聚集和区外的快速流动。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国际快件等,逐步建设成为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物流节点、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和区域性联运配送中心。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施梅花井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工程,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物流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煤炭、化工和危化品物流。重点推进宁东与鄂尔多斯、榆林等能源基地的大宗物流通道建设,建设宁东铁路与内蒙鄂尔多斯南部铁路连接线,形成蒙煤入宁新通道。支持粉煤灰资源化外运,打造绿色能源化工物流示范区。推动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联合打造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中卫市。依托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加强与银川市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上的协同配合,深化与阿拉山口岸、霍尔果斯口岸等沿边口岸的合作,强化与广西北部湾主要港口、青岛港等东部沿海港口的合作关系,高标准打造内陆无水港。整合迎水桥、中卫、中宁、甘塘等站,新建中卫铁路物流基地,形成一主多辅的铁路物流货运布局。积极建设中卫公铁物流园、迎水桥保税物流中心、中卫沙坡头机场二期扩建等项目,重点发展大宗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国际物流等,强化多式联运、中转集散、分拨配送、保税仓储功能。引领带动我区及毗邻地区融入南向陆海新通道,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区及毗邻地区向西、向南、向东开放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围绕各自的主导产业和物流需求,强化城市间、区域间物流资源的互联互通、协调共享,加快布局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

——石嘴山市。巩固与天津港、曹妃甸港等沿海港口的合作,强化与乌力吉口岸、策克口岸的通关协作,加快国际公铁、铁海联运通道建设,争取扩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煤炭、矿石、木材进口业务。加强与乌海、阿拉善盟、鄂托克旗等周边资源富集城市的合作,积极推进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石嘴山煤炭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宗物流、国际物流、期货仓储、网络货运等,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基地。

——吴忠市。积极建设盐池德昌铁路物流园区、同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等,培育专业化工业物流园区。创新城市配送模式,提高城市间配送效率,实现与银川市及周边城市商贸物流的高效协同,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

——固原市。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固原六盘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宝中铁路扩能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固原嘉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六盘山交通集团综合物流枢纽项目建设。强化与平凉、定西、庆阳及关中经济区、兰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等毗邻地区的合作,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等,打造成为宁南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专栏2 物流空间布局

构建321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3条国际物流通道: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国际公铁物流大通道,对接东南亚、欧洲市场的南向陆海新通道,通达日韩、美洲市场的铁海联运大通道。

2条国内物流通道:紧密衔接国家物流网络,横向联通黄河(青银)、长江、沪昆物流大通道,纵向对接京沪、京哈、京港澳(台)、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

1张国际航空通道物流网:覆盖全国、联通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通道物流网。

建立“一核心一枢纽三基地”物流空间布局。

一核心:以银川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中心,将银川市打造成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物流节点、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和区域性联运配送中心;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打造成绿色能源化工物流示范区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一枢纽:中卫市建设成为我区及毗邻地区向西、向南、向东开放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三基地: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三个区域性物流基地。石嘴山市建成区域性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吴忠市建成衔接银川及周边城市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固原市建成宁南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铁路基础设施,优化公路网络布局,增强航空物流服务,为畅通国际国内物流通道,构建物流空间布局提供支持和保障。

加快推进中卫至兰州高铁、包头至银川高铁建成通车。积极推动银川至太原高铁项目建设,建成银川至巴彦浩特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宝中线中卫经平凉至庆阳段快速铁路项目,实现对内蒙古阿拉善盟和我区南部地区的快速铁路覆盖。推进太中银铁路中卫至定边扩能改造,提升既有线路服务能力。推动东乌铁路增建二线惠农联络线,推进包兰铁路银川至黄羊湾段扩能改造、定西经固原至庆阳铁路前期工作。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进厂进园,促进铁路专用线有效衔接铁路干线网络,提升铁路通道运输能力,保障我区煤炭、矿石、化工产品等大宗货物高效运输。

专栏3 铁路通道建设重点工程

高(快)速铁路网络:重点建设中卫至兰州高铁、包头至银川高铁。推动银川至太原高铁项目实施,争取“十四五”开工建设。建成银川至巴彦浩特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宝中线中卫经平凉至庆阳段扩能改造。

普速铁路网络:重点实施太中银铁路中卫至定边扩能改造,东乌铁路增建二线惠农联络线,开展包兰铁路银川至黄羊湾段扩能改造、定西经固原至平凉、庆阳铁路前期工作。研究利用京兰高铁、银西高铁,布局石嘴山-银川-吴忠城际铁路,研究利用京兰高铁、宝中铁路富余运能开行银川-中卫、中宁-固原城际铁路。

铁路专用线:重点建设宁夏钢铁集团中卫热电铁路、宁东铁路宋家庄至汪水塘铁路、国际公铁物流港、石嘴山煤炭交易中心、宁夏宝瑞隆石化有限公司等专用线。实施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到2025年,全面建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实现我区东西南北每个方向至少有3个以上高速出口。推进干线公路网提档升级,实施普通国道城镇过境路段、交通繁忙路段改扩建,加快普通省道超期服役路段改造,推动干线网高效衔接。

专栏4 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工程

高速重点建设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银昆高速太阳山开发区至彭阳段、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惠农至石嘴山段、乌海至银川高速公路银川南绕城段、S50海原至平川、S20吴灵青北环、S35石空至恩和、S50寨科至海兴段等项目。

国省干线公路:实施G338线中宁至中卫段、G344线李旺至同心段、G309线硝口至西吉段等续建项目,推进G109线惠农至黄渠桥段改扩建工程项目、G109线小坝过境段改线工程、G566线西吉县上堡至夏寨段等计划新开工国省道改造项目落地实施,建设省道205线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

增强“一干两支”机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推进河东国际机场四期改扩建项目、中卫沙坡头机场和固原六盘山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优化机场货运设施布局和货运流线,建设便捷高效的机场集疏运系统,完善集成型多功能航空物流服务,提高与地面物流作业环节衔接转运效率,实现货物便捷中转和快速集散。发展通航物流,依托月牙湖、盐池、花博园通用机场,建设无人机配套设施和电商仓库,完善通航物流服务功能。适时新建红寺堡、同心、泾源等地通用机场,支持顺丰、京东等电商物流企业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

专栏5 航空物流重点工程

民用航空:河东国际机场四期改扩建项目,新建20万平方米航站楼、3600米平行滑行道和综合交通中心、货运库等辅助设施,开展第二跑道规划建设研究。推进中卫沙坡头机场、固原六盘山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分别新建约万平方米航站楼、5部登机桥,扩建停机坪、新增远机位,以及物流、通航、办公等配套设施。

通用航空:依托通用机场,培育发展自治区通航物流产业。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以来,全区现代物流业保持稳步增长,物流效能不断提升,运行成本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物流业增加值亿元,比2015年增长,物流业已成为我区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2020年,我区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万吨,比2015年增长。快递业务量达到万件,比2015年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物流规模稳步扩大,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期间,我区积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支持煤炭开采企业、大宗物资物流企业及大型物流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不断降低公路运输强度,物流运输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20年铁路货运量万吨,较2015年增长,铁路货运量占全区货运量的比重由2015年扩大到2020年,“公转铁”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较2015年下降了,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成效。

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外通道畅达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645公里,路网密度达249公里/万平方公里,较2015年提高47%。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万公里,较2015年增长11%。高速省际出口通道达12个,“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是西部第2个、全国第11个县县通高速的省区。以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为中心,中卫沙坡头、固原六盘山支线机场为补充的“一干二支”航空运输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区重点推进建设了宁夏交通物流园、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国物流中卫物流园等一批货运枢纽功能突出、公共服务属性强、集聚效应明显、辐射范围较广的物流园区。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分别入选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这些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辐射周边、联通全国的区域性商贸物流网络。银川综合保税区积极申请建设进境肉类、水果、种苗监管场地,常态化运行(TIR)欧洲国际卡车班列。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中卫开通“疆煤入宁”敞顶箱班列,天元锰业1000万吨保税仓库建成并投入使用,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验收运营。稳定运行宁夏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西部快线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宁夏班列,来自中亚、俄罗斯和蒙古等沿线国家、地区的亚麻籽、毛油、木材等大宗商品进口实现了重要突破,我区外向型国际物流通道格局已初步形成。

“十三五”时期,我区积极引入中外运、中国物流、京东物流、新加坡丰树集团等一批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全区从事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的各类物流企业18577家。全区共有全国A级物流企业52家,A级企业数量位居西部前列。商贸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宁夏新华百货现代物流园被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确定为五星级仓库、中国仓储服务金牌企业。快递物流企业发展迅猛,全区共有快递物流企业831家,形成快递物流服务网点1470个,快递品牌19个。中国邮政速递、顺丰、京东、韵达、申通、圆通等骨干快递物流企业普遍建设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物流分拨中心。冷链物流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围绕我区特色农业,涌现出茂鑫通、鑫茂祥、众力冷链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平台型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梦驼铃物流产业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型物流数字化企业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

智能化装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数字仓储、网络货运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不断涌现。宁夏共享集团、吴忠仪表有限公司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物流中广泛使用了自动化仓储、智能AGV技术。银川公铁物流园与百度合作,开展了自动驾驶重卡集装箱载货试点。新百物流、新华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自主开发了WMS、TMS系统,条码识别、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电子信息技术。九鼎物流等网络货运企业自主开发网络货运大数据平台,形成一定的区域竞争力。新百物流标准化托盘和物流周转器具循环共用实践入选商务部示范推广案例,被确定为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重点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下,全区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物流产业政策,聚焦物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2018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64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7〕219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办规发〔2018〕12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8〕104号)等相关政策文件,给予物流业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建设了一批重点物流项目。物流行业协会作用日益突出,协助政府制定政策规划、维护行业发展秩序、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在企业培训、物流统计、交流合作、行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构成。

我区“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一是物流运行成本仍然偏高。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物流发达省份差距明显,降本增效提质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铁路干线运输能力不足,物流枢纽建设相对落后,物流要素集聚和服务集约发展不够,综合性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设施功能亟需优化。三是物流设施设备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占比偏低,现代信息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普及有待加强。四是行业主体发展尚不充分。我区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融资能力弱,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物流企业少,应对市场竞争能力偏低。五是物流政策支持力度尚需加大。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区支持物流业发展政策的获得感、吸引力有待加强,发展环境的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仍需加大。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推动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尝试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鼓励高端制造企业加快供应链流程再造,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与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同步化、协同化。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在包装模数上取得一致。以区内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为依托,探索建立集产学研一体的两业联动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9 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银川(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建设工程:推动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企业与银川公路铁路运输物流服务中心基于统仓共配模式,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

煤化工基地供应链管理项目:依托宁东能源化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宁东基地大宗原材料和产品的采购和运输服务,提供供应链全链条管理服务,主动对接煤化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全过程,积极融入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逆向物流等供应链环节,通过集中采购、公铁联运等方式为制造企业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运输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装备制造业物流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建设以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准时制(JIT)配送等运作方式为主体的物流仓储基地,重点支持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供应链平台建设。

依托银川、石嘴山、中卫等地区的工业园区,围绕煤炭、石化、钢材、矿石、化工等大宗物资,完善大宗物流设施配套,加快铁路专用线进企业入园区,鼓励自动装载机和自动翻车机等机械化装备的应用。推行大宗货物铁路中长期协议运输,支持点对点货运列车。引导企业集中采购、存储、中转、交易和流通,提高大宗物流组织效率,建立集在线交易、实物交割、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宗商品采购交易服务中心。鼓励网络货运企业成为大宗物流的创新主体,在货源组织、运输管理、后市场服务、金融服务等环节上开展数字化整合,提升大宗商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专栏10 大宗物流服务工程

中宁大宗商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00亩,新建能够满足整列到发的铁路专用线2条,每条有效长度1000米。依托玉米、矿石、煤焦、氧化铝等大宗商品,建设集现代仓储、检验检测、包装加工、展销交易、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宗商品物流和商贸中心。

宁夏供销社金桥物流园大宗商品物流集散中心项目:项目占地420亩,改造铁路专用线3条,长度3470米,以及站台、遮雨棚等配套设施。依托化肥、棉花、钢材、纸浆、水泥熟料、饲料添加剂等大宗商品,建设集现代仓储、检验检疫、包装加工、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宗商品物流和商贸中心。

围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产业,加大在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冷冻、冷链运输、信息化等方面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服务网络,谋划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合作,提高冷链运输回程货物比例,探索供港蔬菜深港运输直通模式。优化葡萄酒物流运输组织方式,建设与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大盐池滩羊、肉牛、鲜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航空运输量,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依托自治区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冷链物流质量监控和追溯系统。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

专栏11 冷链物流提升工程

冷链物流网络建设项目:围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谋划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构建我区高效畅通的冷链物流网络。建设与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中心。

冷链物流企业培优项目:在全区筛选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冷链物流企业、物流园区,重点支持冷链装备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农产品产地冷库建设项目:在产业重点镇和中心村鼓励引导设施建设向田头市场聚集,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提高我区商贸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鼓励商贸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商贸物流企业。支持传统商贸物流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智能标签、自动导引车(AGV)、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感应货架等系统和装备,加快高端标准仓库、智能立体仓库建设。完善末端智能配送设施,推进自助提货柜、智能生鲜柜、智能快件箱(信包箱)等配送设施进社区。推动城乡配送车辆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专栏12 商贸物流提质升级工程

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支持建设改造一批集公共仓储、加工分拣、区域配送、信息管理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中心。

重点围绕枸杞、葡萄酒、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特色地标农产品,建立完善的直销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支撑电商发展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区内外大型网络化、平台型电商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和快递转运中心。提高我区快递物流装备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快递物流企业使用机器人、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等智能设备。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通关、保税、结算等功能,提高跨境电商物流一体化服务能力。鼓励国际流通企业在我区发展跨境电商O2O模式,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保税仓库、“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支持本土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在海外布局建设物流仓配中心。

专栏13 电商物流促进工程

智慧电商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中韵智慧化物流分拣配送中心、中通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加快建设跨区域快递中心和5G智慧电商物流园区。

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建设项目:建设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争取建设银川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

组建成立宁夏物流标准专业技术化委员会,构建与全国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探索建立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涵盖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冷链物流等在内的物流标准体系。围绕宁夏优势特色产品,研制符合宁夏产业发展实际和产品运输要求的操作规范等标准。在现代物流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培育一批物流标准化应用主体。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重点推广使用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装备。加快标准托盘(1200mm×1000mm)、标准物流周转箱(筐)等物流载具推广应用,支持叉车、货架、月台、运输车辆等上下游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改造。鼓励发展带板运输,支持货运配送车辆尾板改造。探索构建开放式标准托盘、周转箱(筐)循环共用体系,支持托盘、周转箱(筐)回收网点、清洗中心、维修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

专栏14 物流标准化工程

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组建宁夏物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培育物流标准化应用主体,建立完善物流标准体系,积极发挥行业标准化作用,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进现代物流全产业链、全过程标准的实施和制定。鼓励社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

物流标准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推动新百物流等试点企业建立应用标准化物流器具循环共用系统。支持仓储设施、转运设施、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推广使用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装备,发展带板运输,支持货运配送车辆尾板改造。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重点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释放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引进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基础设施。

(二)大力布局科研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在云南布局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培育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布局。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在云南落地。重点推进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区块链工程研究中心等载体建设。积极对接省内外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谋划设立实体化创新平台,为云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常态化、定制化的发展咨询服务,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平台载体。

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智慧旅游等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建成一批全国标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云南建设和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向全业务拓展。5G网络设施在西部地区处于前列,5G用户占比达到60%以上,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建成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光网省建设不断深化,千兆固定宽带用户占比达到30%。物联网实现全省县级以上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流量规模和网络规模快速提升。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打造一批行业级大数据中心,全省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建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新技术应用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10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培育5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平台,建成2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一批智能电网示范区,城乡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旅游景区及服务场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物流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生态监测、治理效能大幅加强,全省数字化交通网、智慧应急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数字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智慧医院和智慧校园。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创建一批数字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管理运营能力快速增强。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有色冶金、稀贵金属、能源、烟草、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全省科研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三、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加速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一)深入推进泛在感知体系建设

统筹利用4G、5G、物联网和光纤等技术,提高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拓展物联网应用场景,以应用为导向,围绕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城市管理、生态监测等重点行业,实现智能传感设备规模部署,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泛在物联感知网络,提升物联网感知设施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标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支撑各行业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和标识解析应用服务。

(二)实现5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

加快5G网络商用规模化部署和应用,促进5G和4G长期协同发展。实现5G在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区域连续覆盖,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商业楼宇、重点医院、疾控中心、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热点景区、特色小镇等区域深度覆盖,有序推动乡镇及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的室外覆盖。按需促进能源、教育、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媒体、医疗等重点行业优先覆盖。深入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试点和部署,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持续提升4G网络在铁路、偏远地区、边境沿线等的覆盖面,不断提升网络质量。推动通信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降低5G网络的建设、运营成本。

(三)加速构建高速智能光纤网络

持续推进全光网省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化州市与省级骨干网络、国家级骨干网络之间的连接,降低网络时延。推进城域网与国家骨干网协同扩容,开展州、市至县城、县城至乡镇以及县、乡驻地域内光传输网络和城域网设备升级、网络扩容。持续增加光缆出省方向,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加快城市地区10G—PON光纤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千兆光网建设,打造“千兆城市”。推动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落实国家光纤到户标准,提升百兆宽带接入比例。面向政企单位、重点园区、家庭用户,着力扩大千兆固定宽带接入网络覆盖范围。提升IPv6网络承载能力,全面推进IPv6商用部署,加快云平台、数据中心、广电网络IPv6改造,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

(四)构建融合应用的空间基础设施

推进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实现北斗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全覆盖。建设国家北斗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为社会提供跨行业、跨层级的北斗数据服务。升级改造云南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云南数据与应用中心,提升数据中心的资源整合管理和服务能力。面向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率先开展一批卫星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提升行业应用发展水平。

(五)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统筹全省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结合实际应用需要,加快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云南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构建布局均衡、协同供给、梯次连续的全省数据中心格局,积极融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在昆明、玉溪、大理等地建设大数据中心省级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支持曲靖、丽江、普洱、保山等地打造大数据中心次级节点,推动与全省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深度融合。支持边缘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一批满足低时延、高可靠要求的边缘计算应用场景。积极引进国家级行业大数据中心落户云南。部署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重点面向全省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同时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外溢。完善数据中心发展配套环境,推动数据中心间高速度、大带宽、低时延互联网络建设。鼓励依法依规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用电成本。支持打造行业数据大脑,推动大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

(六)发展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依托已建区块链网络,进一步扩充区块链网络节点,持续完善云南区块链基础网络。加快建设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开发部署、测试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区块链应用快速上线、降低开发运营成本。推广云南区块链平台,推动更多行业应用快速开发与上线。持续推进“孔雀码”在更多商品领域推广应用。

四、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逐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融合基础设施,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

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在农业生产现场部署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类传感节点,支撑农业生产环境感知预警、可视管理、决策分析。深入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汇聚卫星遥感、农情气象、物联网采集等多渠道农业数据。引导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场、智慧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载体,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推进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流通网络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打造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

夯实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实施工业互联网外网提升计划,推动企业外网改造升级,搭建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计划,支持工业企业建设改造企业内网,在重点企业内推进5G、边缘计算、时间敏感网络等网络技术部署应用。支持昆明、曲靖、玉溪建设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整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的协同应用。

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云南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全面支撑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安全生产监管。引导省内重点企业建设烟草、钢铁、有色、能源等优势产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承载设备连接、汇聚数据资源、支撑应用开发。重点培育国家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平台,发展一批重点行业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协同、生产性服务平台。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支持建设数字车间和数字工厂。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三)发展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协同高效建设。实施综合交通网全光纤网络和物联感知全覆盖工程。建设智慧公路,推动公路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发展智慧铁路,提升铁路全路网列车调度指挥、运输管理、维护检测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机场,推进机场内部信息网、物联网建设。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与交通枢纽智能协同调度。推动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建设,完善导航、票务、换乘等设施,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信息互联共享,提升综合出行服务便捷水平。建设服务区综合信息平台,提升服务区智能化水平。加快全省新能源充电桩、充换电站等部署,建立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

(四)构建智慧物流基础设施

推动传统物流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智慧物流设施推广应用。开展智慧物流试点,布局建设5个智能仓储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传输、装卸、分拣、包装等技术装备,加快传统仓储设施的智能化改造,重点推动无人仓等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探索智慧物流新型服务模式,引导“无车承运人”模式、智能仓配一体化服务等新模式应用,建设智能化、无人化智慧物流。

(五)发展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区,推进电源、电网、负荷、储能高效互动、动能电力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精准匹配电力供需,提升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能力。依托文山等全省电力负荷中心,提升智慧电网能源负载和优化调度能力。建设能源数据传输网络和云南绿色能源大数据中心,联通各地各部门以及有关能源企业,及时、准确掌握全省能源运行数据。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实现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消费信息的远程感知、传输汇聚。引导省内煤炭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煤矿,优化井下布局、生产系统,推广新型生产模式,提升综采综掘数字化水平。

(六)建设数字民生基础设施

完善智慧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支持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诊疗设备网格化、移动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云南省智慧医保平台建设。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快智慧养老服务终端设备的应用和统一接入,实现养老大数据采集和深入分析。

推广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以学前、高中阶段学校教育专网为重点,加快全省教育光纤网络建设。推进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班的覆盖,加强全省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虚拟沉浸、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

完善智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全省国家级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3A级以上景区等区域实现5G连续覆盖,保障大密度客流环境及偏远旅游区域的通信设备信号畅通。加快推进景区智慧化改造,鼓励酒店部署刷脸入住、自助前台等智能服务以及智能家居产品,提升旅游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涉旅数据集中整合和开放共享。推进云南广电大数据中心、智慧广电融合媒体云、云上智慧云、云上文化云、“七彩云”智慧融媒体服务平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七)打造数字生态基础设施

建设数字环保基础设施,运用无人机、地面自动监测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州、市、县、区行政区域内以及国家级、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内新建一批大气环境监测点、水质断面监测点、水质自动监测站、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与辐射、声等环境监测点。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科学化、智慧化。建设智慧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立自然资源数据采集、管理、更新长效机制,构建全省统一的智慧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整合、治理、完善现有时空数据资源,规范全省时空数据基准,建立全省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健全时空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

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地基水文水质监测等手段,构建雨情、水情、工情、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水信息的感知网络。建设数字水利大数据中心,形成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水利调度与监管、智慧防汛抗旱等系统,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交换。

构建数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草监测感知网络,提升监管实时性、准确性。依托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开展林草数据汇聚、整合、共建共享等工作,探索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机制,完善林草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八)建设数字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工业园区、城市路网、街道社区等为重点,突出传感器、摄像头等前端设备及传输网络的共建共享,形成以“云、网、端”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部署,加快智能售货机、无人售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服务终端布设。开展智慧停车场设施改造、信息联网,推动公共交通无现金支付全覆盖。支持昆明市等州、市申报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建设城市大脑。建设泛在感知基础设施,统一共享数据资源,搭建先进智能支撑平台,打造便捷高效城市应用。通过前端感知系统,汇集涵盖城市地形、地貌、道路、住房、水厂、电厂、地下管网等城市要素信息,探索建设城市要件库,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应用。支持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玉溪市、保山市、普洱市等州、市进行城市大脑试点建设,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九)完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

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补短板。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加快补齐4G、光纤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短板。支持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积极探索农村5G创新应用,鼓励企业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等,加快完善有品质保障、“产品库+公共服务+营销渠道”融合的“一部手机云品荟”供应链服务平台。

(十)打造数字政府基础设施

建设省级政务云,打造政务云“两地三中心”容灾备份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上云工作。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推进网络架构升级、带宽扩容以及深度覆盖,打造业务流和视频流高效传输的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持续完善“一部手机办事通”服务端,建设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提升党政机关运行数字化水平,提高面向个人、企业的政府服务效能。推进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便民支付、服务热线等公共应用支撑建设,持续升级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智能化升级改造,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政务服务。

打造智慧应急基础设施。加快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多部门协同、各层级贯通。融合物联感知、视频感知等手段,实现对安全生产高危行业领域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建立全省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区域性全灾种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打造覆盖全省的应急广播体系。

构筑智慧法治基础设施。围绕全面依法治省、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公共法律服务五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加快智慧公安、智慧检务、智慧法院、智慧司法建设,支撑治安防控、检察、审判、刑事执行等工作提质增效。

统筹推进智慧边防建设。按照“有用、实用、管用、好用、可持续”的原则,聚焦强边固防、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疫情防控等目标,构建全线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预警的数字防御体系,提升边境管控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全国智慧边防建设打造云南样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