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现代物流学课后答案)

个人学习 24 0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贵州大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A 农业生态学 注意事项: 1. 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 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3.库 4.营养级 5.初级生产力 6.生态工程 7.环境污染 8.生态学 9.肥力结构 10.立体种养技术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 、 和 三种类群。 2.四大自然圈是指 、 、 和 。 3.种群增长有 和 两种增长模型。 4.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 A 、氮 B 、磷 C 、钾 D 、锌 2.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 A 、50% B 、 C 、33% D 、9%

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 )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都有 4.生态演替所能达到的最终状态称( ) A、顶极演替 B、先峰期 C、过渡期 D、衰退期 5.生物种间负相互作用为(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竟争 D、共栖 6.下列元素在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循环的是( ) A、碳 B、氢 C、磷 D、氮 7.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 ) A、20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8.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9.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较高是因为增加了( )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它 10.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投入量应选择( ) A、越多越好 B、适当点 C、越少越好 D、关系不大 四、多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少选、多选、错选均 不得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 A、生物构成特点 B、环境特点 C、稳定机制 D、开放程度 E、生产力特点 2.固氮的主要形式有() A、化学固氮 B、高能固氮 C、物理固氮 D、工业固氮 E、生物固氮 3.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包括() A 持续性 B 协调性 C 承载力 D 均衡性 E 稳定性 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A、生态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 D、产量 E、产值 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份包括() A、自然群落 B、种群 C、农业生物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生态工程复习练习 一、高考题 1.(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2.(2010年高考海南卷)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3.(2008年高考广东卷)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4.(2007年高考四川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和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二、模拟题 1.下列措施,不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类型的是() A.利用蚯蚓等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蚓粪残渣作肥料 B.在干旱地区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 C.把人畜粪便转化为复合肥 D.农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 2.(2012年余姚质检)“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城市环境工程 C.草原生态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3.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农业标准化概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标准化 2. 质量管理 3. 生态农业 4. 有机食品 5. 贸易壁垒 二、简答题 1. 世界的标准按层级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2. 质量特征包括哪些? 3. 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区别? 4. 农业标准化和农业质量认证的关系? 5.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 6. 绿色壁垒的特定? 三、论述题 1. 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原则及程序?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业标准化概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业的标准化,即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 2. 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 3.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为依据,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使发展生产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 4.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 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5. 贸易壁垒:一个国家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是对国际间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加以限制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二、简答题 1. 世界的标准按层级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答:可分为六类。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公司 (企业)标准。 2. 质量特征包括哪些? 答: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3. 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区别? 答: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而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组织的质量体系,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对供方组织的质量体系进行体系审核。 4. 农业标准化和农业质量认证的关系? 答:(1)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与动力,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质量农业的根本要求。 (2) 认证是产品质量的证明,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 标准化是认证的重要依据,而认证是实现标准化的有力保障。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物流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