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冷链物流园(三峡银岭冷链物流园)

个人学习 21 0

如何自己做冷链物流

加快完善三级城乡配送体系。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等,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健全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点等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区域“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一体服务体系,构建组织化程度高、层级合理、高效率、低成本的城乡配送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城乡共同配送服务。以大型网络化电商、快递、商超、城市配送、邮政、供销社等企业为主体,培育一体化共同配送服务组织,加快推动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一体运作。鼓励配送企业业务合作与联合经营,开展多领域共同配送服务网络化协同,提高配送企业运力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共同配送市场规模,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共建城市配送公共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高效整合城乡配送需求,优化运力资源供给,推进城乡配送供需精准匹配。积极推广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前置仓统一配送、中央厨房等新型配送服务模式,发展“同仓共配、末端共享”智能配送模式,构建智能网络运行体系。推广应用智能快(邮)件箱,完善城乡智能物流配送体系。

补齐城乡物流设施与服务短板。推动主城都市区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打造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区县及农村地区物流集散网络资源整合,对接区域内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衔接主干网络,积极融入全市物流网络。推进县域公路客货运场站、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设施与邮政快件处理场所集中布局,加快邮政、交通、供销、快递等系统融合发展,建设“多站合一”的县域物流网点,整合站点和班线网络,统筹配送线路和物流时效,开展“定时、定点、定线”货运服务,提升县域城乡物流配送水平。引导全网型快递、电商等平台企业对接邮政物流服务系统,通过联盟、合资等方式,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沿途取送、循环配送等物流模式。推进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发展农产品产地到销地直销配送,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_梁平区

以重庆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种国家物流枢纽类型为核心,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内对外干线物流组织功能,提高辐射国际国内服务网络密度和承载能力。围绕交通枢纽、大型产业园区布局建设物流园区,密切与国家物流枢纽干支衔接,提高重庆内部产业联系和对外产品辐射能力。完善配送中心服务城市生产生活消费功能,加强商贸、快递、产业园区物流配套,开展规模仓储和共同配送服务。

重庆冷链物流市场竞争激烈

整合航运交易平台。以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库区内循环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为依托,加强全市港口与航运平台业务整合,打造统一的航运交易平台,拓展增值服务功能。加强长江上游航运市场资源整合,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密切联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强化江海联运业务协同,加强与沿江其他港口和航运组织平台信息互联互通,打通长江黄金水道数据链条,支持上下游航运一体化组织。加强与航运企业、货代企业、无船承运人等合作,高质量组织干线班轮运输服务,整合干支配业务。发掘平台大数据价值,精准提升航运服务。

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全市港口聚焦细分市场合理分工,利用航运交易平台进行数据挖掘,为港口明确功能定位、巩固开拓市场和优化结构功能布局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长江干支流港口资源分段整合,打造系列化港口服务品牌。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推动上游港口货物在重庆港口散改集、小转大。加强航运平台与港口业务平台对接,统筹沿线港口航线开行和业务协作。鼓励港口之间、港口与航运企业之间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进行资产整合,提高协作发展水平。鼓励重要港口培育干支配一体服务资源与增值服务功能整合,强化供应链集成能力,提高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水平。

提高航运服务水平。加快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加强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准确掌握长江过坝实时信息,引导港口、航运企业优化航运组织。加强与上海、江苏等重要港口协作,推动到发班轮、货物信息共享,提高班轮作业效率。对接上海港国际航运业务,推进通关一体化,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打造国际江海联运重庆品牌。统筹协调航运服务与库区重化工业和临港产业布局关系、公共码头与货主码头,打造功能强大的库区航运物流服务供应链。

重庆市冷链物流园

推进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出海出境通道,深化铁路运单和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研究探索解决铁路运单物权化凭证问题,扩大铁路运单在贸易结算融资业务中的运用,开展单证融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发航运金融产品,开展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物流相关保险,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对接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试点开展应收账款票据化、标准化票据、票据经纪、票付通等业务创新。

推动物流金融数据建设。以西部数据资产交易场所建设为契机,鼓励建设跨区域物流金融数据库,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贸易信息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探索建设集境内外货物物联网监管、投融资对接及市场化融资增信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对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

优化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按程序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探索联合建设成渝银行间债券发行辅导平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重庆市冷链物流园

完善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布局建设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补齐产地、终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打造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现代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全面融入国家“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推动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冷链物流规模化、通道化运作。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深化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业态、模式、组织与技术创新,提升协同化、平台化服务水平,拓展上下游产业价值空间。依托全市智慧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搭建完善重庆城乡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冷链物流节点冷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连锁企业、重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上云,强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全过程监控,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推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推进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创新监管手段,推动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渝溯源”进口冷链监管平台,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溯源体系。

加快冷链物流业态与运营模式创新。推广冷链流通包装、冷藏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冷链设施建设运营和冷链物流操作流程,提高标准化冷链流通率。鼓励企业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探索发展铁路冷藏车厢加挂、国际国内集装箱冷链班列等服务模式,积极发展航空、公路冷链物流,扩大冷链物流干线运输规模。支持一、二级冷链物流节点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社区家庭厨房”等新模式。加快区县(自治县)特色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功能与服务升级,培育发展大型电商、连锁商超及消费终端冷链直供模式。做大做强医药冷链物流,重点聚焦进口医药分拨等领域,鼓励发展冷链运输、低温多式联运,创新共享医药冷藏箱等新模式,打造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高品质医药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冷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全程温控和信息追溯,提高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保障。

重庆市冷链物流园

到2025年,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内畅外联、多极辐射、多圈网联、结构合理、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国际物流组织能力大幅提升,供应链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物流集散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物流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极大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功能全面彰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新贡献。全域开放通道体系更加完善,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现代化运作水平高、互联衔接紧密的物流枢纽网络体系,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资源要素聚集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枢纽经济增长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社会物流总额达万亿元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于1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