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强国建设 交通先行
以将发展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己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实现交通运输先行发展。
1)推进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2)提升出行获得感。改善出行体验,增加更多出行选择,更多关注弱势群体出行。推动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价格管理。落实物流减税降费措施。
3)确保出行安全。提升灾害多发地区的多通道连接,增强交通运输网络韧性。维护设施设备本质安全,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交通强国物流先行
建立供需动态平衡的联动机制,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目标,扩大便捷高效经济的服务供给。
1)优化服务品质。扩大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行范围,提高普速铁路服务质量,分类分区优化大中城市停车设施供给,推动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大力实施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2)提高服务效率。建设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提高航班正常率,优化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布局,破解多式联运“一单制”难题,推动交通运输票务系统信息共享。
3)升级服务装备。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的推广应用,开展中国标准动车组、铁路重载运输、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应用,提升交通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推动标准化托盘等在不同运输方式间共享共用。
交通强国物流先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建设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交通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四通八达。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包括铁路营业里程达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占到全球一半以上,达到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国高速公路里程的2倍;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万个,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万公里;民用颁证机场达254个;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超过一万公里,达到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全国营业性客运量达亿人次,全国营业性货运量506亿吨,港口吞吐量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亿标准集装箱。高速公路9座以下小客车出行量超171亿人次,网约车、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量分别达2000余万单、3500余万单。邮政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对外合作不断加强。从十多年前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约25个国家208个城市,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300余条,海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国内航空公司经营的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
乡村振兴和城乡交通协调发展。铁路已经覆盖全国81%的县,城市人口规模5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通车率超过93%。十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超过1000个乡镇、万个建制村解决了通硬化路难题,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万公里。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推进。我国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高速铁路、跨海桥隧、深水航道建设的成套技术等跻身世界前列。其中高速动车“复兴号”、C919大飞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斗技术深入应用,旅客乘客出行应用人脸识别系统推广。交通大数据互联互通、智慧化智能化新技术应用不断创新,交通运输新技术从供给侧到需求侧都有划时代性的转变。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研究应用也快速发展。网约车、定制公交、预约出行、网络货运等新模式不断涌现。邮政智能快递终端广泛布点,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在快递领域示范应用。传统交通业态和新信息技术相结合,催生了很多交通运输新业态,为服务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凸显。交通大发展不仅带来交通“硬件”的快速发展迭代,也伴随着交通“软件”的融合升级,从最初的交通运输领域分头管理到交叉管理,再到一体化协同“软联通”,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等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显现出积极效果。综合交通运输法规标准体系也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放管服”、综合行政执法、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投融资体制、收费公路制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区域港口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
绿色化交通建设领域成果突出。“公转铁”“公转水”等模式逐步推广,深入开展多式联运,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深入推进港口和公路绿色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公交专用车道从2012年的5256公里增长到2021年的18264公里。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领域,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提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船舶使用LNG动力和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加快老旧车船改造淘汰,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拆解改造内河船舶万余艘。
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能力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分别下降、,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同时,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应对台风等各类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妥善处置沈海高速温岭段槽罐车爆炸、长江口油船碰撞起火等突发事件。
货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段(2022年12月19日摄) 孟德龙摄/本刊
未来主攻方向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有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通达能力。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交通都起着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交通强国战略是有力支撑国家其他重大战略实施的关键领域。
对照交通强国建设一系列目标,未来将聚焦十大主攻方向。
一是构建高效率的“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加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加快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二是解决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继续加强“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提升交通公平性。
三是建设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网络,推进国内外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深化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拓展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交通装备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和自主研发性,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五是围绕“双碳”目标,推进绿色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与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港区、机场、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场站等近零碳示范区。
六是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建设的有效投资水平,发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防范化解交通债务。
七是继续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交通“硬联通”的同时,提升交通“软联通”的效率,以协同管理来提升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联运效率。
八是继续降低道路交通死亡率,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协调交通运输安全冗余与交通运输组织能力的关系。
九是在供给侧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运输服务产品,解决好个体交通运输服务与整体交通运输的关系,解决客运、货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交通与城市功能的发展充分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十是加强与国际交通建设运营合作,以交通互联互通及合作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