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从何获取(物流信息在物流过程中如何使用)

个人学习 18 0

全球物流查询平台

①以长距离运输为主。我国疆域辽阔,各种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以能源资源为例,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三西”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对能源需求最大的地区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东南地区,由此决定了我国能源物流运输长运距的基本特征。

②时效性要求低。大宗货物由于主要表现为长距离运输,因此在运输时间的消耗上一般较长,在企业合理采购计划的配合下,对其物流运输的时效性要求不算太高。

③降低运输成本。由于大宗货物多数附加值较低,降低运输成本成为其货运物流化的关键因素。

④联合运输为主。大宗货物以远距离运输为主,因此将更多地采用联合运输的方式,将主要依托在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海洋运输为主,并实现与公路、管道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

⑤重载化需求高。大宗货物最大的特征即是批量大,因此如何实现货运重载化对于大宗货物运输极为迫切,对于重载载运工具开发的要求也就更高。

物流信息从何获取

网络货运并不是拿到牌照就万事大吉,后期还需要做更深度的运营,业内普遍认为网络货运未来70%的收入会来自增值业务的收入。

物流产业园通过整合上游下游资源,发挥数字新基建功效,为企业提供金融、电子商务、纳税、轨迹合规等多项增值服务,尽可能帮助企业降低用油、空驶、保险、汽配、供应链金融等项目成本,拓展更多边际收益。

物流信息从何获取

网络货运不应该避讳谈_的问题,但如果只把眼光局限于财税降本这一个价值点上,那么显然也和国家大力推进网络货运模式的初衷相违背。

在《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网络货运”的定义是:经营者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配置运输资源,以承运人身份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委托实际承运人完成道路货物运输,承担承运人责任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

从这个维度看,对于运输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才是网络货运的核心关键词,落实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中,则体现在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这两大重要模块。

在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中,也不难看出类似的论调,即“严格落实网络货运平台运营相关法规和标准,促进公路货运新业态规范发展。”

明确了网络货运的核心要义,对于很多想要和搭上网络货运这班快车的物流企业来说,也就明确了自身能够从网络货运模式中究竟能获得哪些提升。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19年道路货物运输量专项调查公报》显示:2019年9月每辆货车每日平均行驶仅为190公里,而在一些欧美国家,一辆货车有效行驶里程平均每天能达到1000公里。

相对较低的运输效率,使得推行网络货运势在必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组织优势,提升中国公路运输的整体发展水平,这才是网络货运的根本愿景。

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财税层面的合规与降本只是一个开端,更大的想象空间还来自于业务层面的效率提升,运力资源掌控、信用体系建设、内部流程优化等诸多改变,才是网络货运回报给物流企业最大的增益。

物流信息从何获取

为了推进无车承运人向网络货运转变和发展,各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奖励和财税补贴政策。对于税费贡献突出的网络货运企业也有一定奖励和减免优惠政策。

2019年9月交通运输部相继发布了《交通运输部 国家_关于印发的通知》(交运规〔2019〕12号),《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服务指南》《省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建设指南》和《部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接入指南》三个指南。这三份指南中,对于网络货运平台申请资质、上线运营、数据接入做出了明确要求。

物流信息从何获取

网络货运日常运营会产生交易数据、资金数据、税务数据等重要信息,一旦信息被攻击或出现泄露等问题,将对企业及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为确保网络货运企业安全运行,要求企业必须取得三级等保及以上安全标准。

取得三级等保需要稳定的服务器和必要的安全组件,以购买阿里云为例,搭建服务器需要支出5万元,配备安全组件需要22万元,而请专门的认证机构认证,费用大约在15万元,后续每年都要审核一次。

主要成本支出后,企业还要承担更多隐性成本。以前期注册为例,企业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流程进行梳理,并且对每个环节要逐个对接。而实际注册时,由于门槛高,环节多,技术难度大,很多企业需要花费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持续跟进,中间还要承担注册失败带来的沉没成。因此,综合所有隐性成本,预计需要花费15万元左右。

综合上述,企业如果选择购买相关设备进行申报,需要投入:30万(购买网络货运系统)+3万(ICP证)+5万(服务器)+22万(安全组件)+15万(三级等保认证)+15万(其它)=90万 (均是估算,实际可能会有一定偏差)

即使企业拿到牌照,往后每年还要继续投入30-40万进行设备维护、技术认定,这个成本更是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无法承受,也是许多企业无力转型的最主要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