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亚洲一号物流中心有几个)

个人学习 20 0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2018年2月,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阿尔萨姆利亚”号从卡塔尔起程,横跨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行程上万公里后靠泊大连LNG接收站码头。

大连LNG接收站码头作为东北地区天然气调峰重要枢纽,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运营的LNG接收站码头,曾获国内LNG行业唯一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大连抢抓机遇,对标国内外先进国际航运中心,一步一个脚印,一以贯之全面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能级,不断完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建设。

十年来,大连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386亿元,其中,港口固定资产投资329亿元,建成以“两岛三湾”为核心,功能完备、条件优越的国际化港口基础设施体系。

如今,大连港已成为全世界码头功能最完善的港口之一。万吨级以上泊位增至118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45万吨级原油泊位、40万吨级矿石泊位、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建有全国沿海港口最大的原油期货交割库,启用规模达335万立方米,年交割规模居全国首位;设有全国首座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库,开创了国内港口“保税混矿”先河;是全国唯一拥有港内商品车铁路专用线的汽车滚装码头,以及东北地区唯一装卸一体化大型LNG泊位和国际邮轮始发港,可满足国际主流的最大等级船舶停靠需要;集装箱、石油、铁矿石、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主要运输系统运转顺畅。

拓展全球海运网络布局。大连港口连通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集装箱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2013年 和2015年,两次实现北极航线通航,是我国首个开通北极航线的港口。北极航线成功实现双向通航,打通了“辽海欧”海上国际物流通道,使大连港具备了打造成为未来新航线上国际枢纽港区的潜力,对于大连港打造东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助力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大连空港运营能力不断增强,空空中转旅客和国际货量增幅屡创新高。

大连空港旅客吞吐量峰值年份突破2000万人次,出入境客流量达到200万人次,国际和地区货邮吞吐量达万吨、国际和地区航班起降2万架次,位居东北首位;对日本通航点数量、航班量和旅客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东北地区唯一的进境水产品、水果、种苗指定空港口岸,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日韩、连通东南亚的航线网络。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球最大的离岸式人工岛机场。

十年来,大连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布局,构建了以口岸为核心,“Y”形铁路网络和“两纵一横两连”高速公路网为主的集疏运体系。

大连市共有港口铁路17条,通车里程843公里;累计完成公路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共有4922条公路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互联直达主要港区。初步形成以内陆港、合作场站、合作站点为依托的内陆集疏运网络布局,集装箱班列作业能力达95万标箱/年,班列线路达40余条,覆盖东北内陆站点50余个,多式联运节点覆盖整个东北地区。拥有我国唯一与港口无缝衔接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港口冷链物流基地,开行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冷链集装箱班列,实现水产品国际中转量全国第一,进口香蕉份额全国第二;构建了南美车厘子直航物流通道,与国内大型商超合作实现30小时内全国配送,以冷链、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等专业物流开展的多式联运入选国家首批海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海铁联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2018年2月,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阿尔萨姆利亚”号靠泊大连LNG接收站码头,大连LNG接收站码头作为东北地区天然气调峰重要枢纽,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运营的LNG接收站码头,并荣获国内LNG行业唯一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腾飞,大连用不知疲倦地开拓,坚定把握发展机遇,一步一个脚印,一以贯之全面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能级,驶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十年来,大连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386亿元,其中港口固定资产投资329亿元,建成以“两岛三湾”为核心,功能完备、条件优越的国际化港口基础设施体系。

全市万吨级以上泊位增至118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45万吨级原油泊位、40万吨级矿石泊位、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建有全国沿海港口最大的原油期货交割库,启用规模达335万立方米,年交割规模居全国首位;设有全国首座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库,开创了中国港口“保税混矿”先河;是全国唯一拥有港内商品车铁路专用线的汽车滚装码头,以及东北地区唯一装卸一体化大型LNG泊位和国际邮轮始发港,可以满足国际主流的最大等级船舶停靠需要;集装箱、石油、铁矿石、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主要运输系统运转顺畅,大连港已成为全世界码头功能最完善的港口之一。

港口连通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集装箱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日韩集装箱航线密度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2015年实现两次北极航线通航,是我国首个开通“北极航线”的港口,标志着北极东北航道常态化运营实现新突破,北极航道成功实现双向通航,打通了“辽海欧”海上国际物流通道,使大连港具备了打造成为未来新航线上国际枢纽港区的潜力,对于大连港打造东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助力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年来,大连空港旅客吞吐量峰值年份突破2000万人次,出入境客流量达到200万人次,国际和地区货邮吞吐量万吨,国际和地区航班起降万架次,位居东北首位,对日通航点数量、航班量和旅客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东北地区唯一的进境水产品、水果、种苗指定空港口岸,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日韩、连通东南亚的航线网络。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球最大的离岸式人工岛机场。

十年来,大连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布局,构建了以口岸为核心,“Y”字型铁路网络和“两纵一横两连”高速公路网为主的优越集疏运体系,全市共有港口铁路17条,通车里程843公里;累计完成公路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共有4922条公路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互联直达主要港区。已初步形成内陆港、合作场站、合作站点为依托的内陆集疏运网络布局,集装箱班列作业能力达95万标箱/年,班列线路达40余条,覆盖东北内陆站点50余个,多式联运节点覆盖整个东北。拥有我国唯一与港口无缝衔接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港口冷链物流基地,开行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冷链集装箱班列,实现水产品国际中转量全国第一,进口香蕉份额全国第二;构建了南美车厘子直航物流通道,与国内大型商超合作实现30小时内全国配送,以冷链、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等专业物流开展的多式联运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海铁联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2022年12月,“大窑湾·智慧港口”项目建成运行,作为东北地区首个由传统集装箱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码头,向“数字化港口”迈出关键一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持下,港口作业效率提升10%,并入选“2022港航物流业TOP30创新案例”。

“智慧港口”建设代表着未来港口的发展方向,是加快港口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升级,提高港口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大连市积极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港口发展深度融合,建设绿色、智慧、高效的世界一流港口,取得一项又一项出色业绩。大连港获评首批全国四星级绿色港口;大连港散粮码头获批国内首个进口粮食示范港;大连港集团成为北方首家具备靠泊全球最大型油轮(ULCC)资质的港航企业;大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同时,港航物流企业积极投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和网络化发展,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2017年,大连港“壹港通”智慧物流跨界服务大平台示范工程,荣获交通运输部全国首批“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岸电建设工作,已建岸电泊位覆盖率达到70%以上。2017年,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大连港)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实现了大连港—哈尔滨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全程联网联控,加强大连港与铁路集装箱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效率和质量,提高水路、铁路运输中集装箱业务的协同水平和服务效能,使大连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得到大幅提升、运输成本显著降低,推动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示范通道的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业务办理效率提高1倍,带动约500家企业进入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产业链体系。

看今朝,一艘艘巨轮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满载起航,驶往全球各地;一辆辆中欧班列风驰电掣,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链接起“钢铁新丝路”。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将持续落实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重大部署,按照“强枢纽、畅通道、聚要素、优服务”的发展思路,全面建设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立足东北、链接日韩、辐射东南亚、贯通欧亚”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为大连市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