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快递从业人员数量)

个人学习 18 0

物流报告:我国物流指数体系研究

按物流指数研究的对象划分,可以把物流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个体指数是指该指数的研究对象一般只有一个,可以是价格、订单量、营业成本等,如总业务量指数、平均库存量指数、设备利用率指数等;综合指数是由多项个体指数加权合成得到,用以分析整体的运行情况,如中国航运景气指数、智慧物流大数据发展指数、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等。

根据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我国目前物流指数体系大致可总结如表2。

我国物流行业现状和国际对比

物流指数是物流行业的“晴雨表”,通过编制物流指数,不仅能将物流企业的运营情况更为直观地反映出来,便于企业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同时还能预测物流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相关指导策略提供依据。但从我国目前的物流指数体系来看,可以发现我国物流指数呈现数量多且种类集中的现象,诸多物流指数中以运输相关指数为主,其中又以航运、公路运输相关指数为多。以价格指数为例,目前我国物流指数体系包含很多运输价格指数,但从物流行业整体来看,成本偏高是物流行业的痛点,而完善的物流价格指数体系一方面能够为物流服务价格的变动与发展趋势提供一个参考,另一方面还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物流价格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对物流市场实施合理的管理、控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为了促使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指数体系必须更加完善,相关部门与研究人员应多从不同角度剖析物流行业,编制科学合理的物流指数。

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

物流总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构成,三者比重主要反映物流链不同环节的成本开支比例。运输费用发生在“动态”环节,最能体现物流活动的效率;保管费用由利息、仓储、保险、货物损耗、信息等费用构成;管理费用由管理人员报酬、办公费用、教育培训、劳动保险等涉及物流活动的费用构成。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保管和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和,呈现“三二一”结构。同年,美国的运输、保管和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和。与美国相比,我国物流总费用结构中,保管、管理等货物处于“静止”状态下的费用占比偏高,而运输费用占比明显偏低。

从美国物流总费用结构变化趋势看,1981年以来,运输费用比重逐步攀升,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60%以上,2016年达到;保管费用则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稳定在35%以下;管理费用一直保持在4%左右的低位。总体来看,由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组成的“静止”环节费用得到了有效压缩,货物流通效率大大提升。

90年代以来,我国运输、保管费用比重分别在50%和30%左右波动;管理费用占比从1991年至2009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2010年至2016年间一直保持在13%左右。当前,我国物流成本中运输费用占比相对较低,保管和管理费用则明显高于美国,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库存高企、流通不畅、管理不优等问题。

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

1、运输能力和运输总量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7年末,全国拥有铁路机车万台,拥有铁路客车万辆,其中动车组2935标准组、23480辆,拥有铁路货车万辆;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万辆,其中载货汽车万辆、万吨位,在载货汽车中,有普通货车万辆、万吨位,专用货车万辆、万吨位,牵引车万辆,挂车万辆;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万艘,净载重量万吨,载客量万客位,集装箱箱位万标准箱。

我国2017年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79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96130亿吨公里。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0亿吨。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3680万标准箱。2017年,完成营业性货运量亿吨,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2、物流总额和物流费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7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需求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从构成看,工业品物流总额万亿元、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万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万亿元、再生资源物流总额万亿元、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万亿元。

2004年,经国家_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建立了我国的物流统计制度,把“社会物流总费用”作为核心指标之一,并采用国际通行的统计方法。根据统计,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低于社会物流总额、GDP现价增长。其中,运输费用万亿元、保管费用万亿元、管理费用万亿元。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比上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

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

2016年1月6日,中国仓储指数首次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调查发布。中国仓储指数是在对仓储企业进行调查、获取有关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指数体系。和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类似,中国仓储指数也是由多个分项指数与一个合成指数构成,其中分项指数包括业务量、新订单、延伸业务量、设施利用率、收费价格、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期末库存、平均库存周转次数、企业员工、业务活动预期等11个,而1个合成指数就是中国仓储指数,由期末库存、新订单、平均库存周期次数和从业人员4个指数按一定权重合成。各个分项指数同样是采用扩散指数方法计算(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合成指数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单项指数=“增加”选项的百分比×1+“持平”选项的百分比×

中国仓储指数= 期末库存×30%+新订单×25%+从业人员×25%+平均库存周转次数×20%

参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官网上给出的指数调查说明,中国仓储指数在搜集数据、选择样本时,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划分各选取了10个行业(如表4)。

在全国总共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30个企业,共涉及20个地区。图2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仓储指数的详细数据。

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

作为物流行业相关指数,运输类指数在历史上出现得并不晚,如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于1744年率先编制、发布的波罗的海指数,即反映了国际海运情况。但真正用来衡量物流行业发展的指数体系,却很晚才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美国在1991年出版了《美国联邦物流分析年鉴》,其中首次出现了物流指数,这是物流行业第一次使用物流指数来分析、研究自身的发展状况。之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了对物流指数的研究。

我国对物流指数的认识较晚,200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发布了《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同时第一次采用了“经理人采购指数”来分析地区物流状况。在研究我国学者对物流指数的相关文献时,可将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宏观上,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现行物流指数体系的介绍和分析;微观上,研究内容以区域的物流指数体系或单个物流指数建立为主。魏长霖、贾微分别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提出了物流周转指数、物流总成本指数、边际成本收益指数、订货期指数等多个分项指数来考察企业物流的营运水平与服务水平指数。郭茜、吴海建认为物流业急需一套能够直观、科学地反映行业发展与变动情况的指数体系,分析了编制物流景气指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史艾平、刘德良等以山东省临沂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拉氏指数公式构建了临沂市的区域物流指数模型。

通过对目前有关指数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我国现行物流指数体系的整体介绍与总结基本处于空白。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对我国物流指数体系进行分析,据此反映出我国现行物流指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建议。

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

在调查范围上,由于物流业是一个涉及运输、仓储等多个业态的综合性行业,因此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的样本选取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7-2011)为依据,从中选取了8类与物流行业相关的行业,再从这8类行业中抽取了3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

在调查方法上,物流业景气指数调查使用了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PPS调查方法是一种概率抽样方法,指按照规模大小成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方法会使得总体中规模越大的部分会有更大的概率被抽中,也就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具体运用在物流业景气指数的调查中,是以各个物流行业对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大小来成比例划分,得到各个行业应抽取的样本企业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考虑到样本分布的区域、样本企业规模大小、样本企业的类型分布等因素。

在计算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时,12个分项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方法,1个合成指数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方法。

单项指数=“增加”选项的百分比×1+“持平”选项的百分比×(即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

图1,是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的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趋势图。

201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

物流绩效指数由世界银行定期发布,包括“海关效率、基础设施质量、国际运输便利性、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货物可追溯性、物流运输时效性”等六方面的指标,是从国际贸易便利化的角度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效率。2016年中国在160个国家中排名27位,在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2位,评分值为(5分制)。同期,美国排名第10位,评分值为。

相比于2007年,我国与美国在物流绩效指数排名差距略有拉大,但评分值差距在不断缩小,由2007年的缩减到。其中,基础设施质量的改善是我国物流绩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我国改善幅度最明显的分指标,2016年评分为,比2007年提高了。通关效率和运输时效性是目前我国物流绩效的短板,两个指标评分值与全球第一的差距均超过(其余指标差距均低于)。这表明我国跨部门、跨区域、跨方式的政策协同、标准匹配、信息互联、业务联动等方面存在短板,拉低了我国运输时效性的评分值。

综上所述,从宏观层面看,当前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相对较高,但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和运行效率提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从物流成本内部构成看,运输费用占比相对较低,保管、管理等“静止”环节费用相对较高;从微观层面看,单位物流成本横向对比不高,但结构性不平衡和衔接短板突出。

制约我国物流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

从中、美对比情况看,当前我国物流成本基本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紧密相关,但还有较大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当前,影响我国物流成本降低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