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集团组织架构(物流公司部门设置及职能)

个人学习 45 0

公司组织架构是怎么弄出来的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5月23日,是由原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改制而成,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5月1日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2007年1月22日改制成立“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2016年与中船科技重组,资产整体装入上市公司。

公司是一家多专业、综合技术强的大型工程公司,主要从事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项目总承包及投融资业务,在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中,承担着践行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船舶工业规划设计“国家队”的角色。

公司现有从业职工15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设计人员1200余人,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各类注册工程师500余人。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5月,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本院建院55年来,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和浦东开发开放承担了大量前期性、基础性勘察工作。

本院完成一大批国家、省市和行业的重大工程勘察项目,其代表性重大工程有八十年代历时数年完成的我国第一座核电厂——秦山核电厂一期工程勘察(荣获国家金奖);有九十年代完成的上海南浦大桥主塔施工倾斜检测、浦东金茂大厦工程勘察与检测(获国家银奖),并积极参加了上海轨道交通勘察检测工作;完成上海东海大桥、上海长江隧桥、上海崇启公路大桥和上海青草沙水库等一大批市政重大水域勘察项目。

近年来,完成船舶系统重大造修船基础建设勘察和岩土施工项目,全面参与并承担完成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上海船厂崇明基地、上海临港船用柴油机配套基地、大连船厂30万吨船坞和渤海船厂船台改造等一大批工程勘察、施工监测与检测、地质灾害评估和施工监理项目。

上海瑞舟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地址位于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大道1号,于1993年05月17日在自贸区注册成立,公司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经营,商品房销售,物业管理,承包代建,室内外装潢,物资供销,机电设备制造安装,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会议、展览及保洁服务,停车场经营,附设分支机构。

上海瑞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大道1号2305室,注册资本为9000万人民币,成立于1998-01-09,目前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在批租地块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及物业管理,停车场库经营。

如何高效进行企业组织架构设计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登记注册。于2009年12月采取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股份亿股。2009年12月16日,公司在上海上市。

中国重工为全产业链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业务板块。主要业务分为军品业务领域和民品业务领域。军品业务领域包括:航空母舰、潜艇、大中小型水面战斗舰艇、大型两栖攻击舰、军辅船等。民品业务领域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气船、海工船、科考船及其他装备等。

其子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动力,CSICP)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动力装备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燃气动力、蒸汽动力、化学动力、全电动力、柴油机动力、热气机动力、核动力设备等七大动力及相关辅机配套。中国动力现拥有二级子公司15家,总资产亿元,员工万人。

中国动力作为我国船舶动力系统科研生产的核心力量,承担着船舶动力系统的科研、设计、生产、试验、保障等任务;在国内船舶动力系统研发设计、集成制造、设备配套、保障服务等领域均居龙头地位。目前,公司以化学动力、燃气动力、全电动力、柴油机动力四大动力为代表,形成了公司产业发展新的支柱。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前身为原“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5月在上海上市,以船用低速柴油机为主要业务。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包括造船业务、修船业务、动力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

2007年,公司收购中船集团下属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等核心民品资产,公司更名为“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造船、造机、修船、海工、机电设备等业务的船舶行业全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一度成为两市第一高价股。2017至2020年,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江南造船、广船国际等集团核心军民品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成功募集资金亿元。

1914年,侨商谭礼庭在广州南石头西岸建“广南船坞”,1954年,8月1日广州造船厂成立,1985年,与日本IHI船厂开展技术合作,全面移植其造船管理模式和先进制造技术,1993年,6月7日,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第一家造船上市公司,2006年,成为中国最大的灵便型液货船制造商。

2016年,中船防务作为控股型平台公司正式独立运作。2020年3月19日,完成出售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股权后仅持有其股权,不再对其控股。

公司(中国海防)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当前主要业务为信息电子领域的科研生产制造(包括水下信息传输装备、水下武器系统专项设备等特装设备、系列船用特种电源产品等)以及试验检测服务。

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是中船重工信息电子业务板块资本运作平台、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装备集成发展平台、信息电子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平台、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示范平台,逐步形成对信息电子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布局和覆盖,成为国内一流的信息电子装备供应商。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HARZONE,证券简称“中船应急”),创建于1967年。总部位于武汉市汤逊湖畔,拥有武汉研发、北京营销、赤壁制造三大基地,2016年成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军工总装企业和第一家应急行业上市公司。

公司专注应急装备事业,积极向应急预警、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应急服务四大板块拓展,为军队遂行作战、政府保通救灾、企业工程施工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2015年,公司重型机械化桥在俄罗斯装备竞赛中赢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公司研制生产的应急机动铁路站台、轮式冲击桥分别参加成立6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江南集团)独家发起,以其下属的钢结构机械工程事业部为主体,通过社会募集方式于1997年成立的上市公司。2016年底公司完成改革重组,更名为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船集团),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江南集团占公司股份总数的。

公司于1997年6月上市之后,共经历了三次名称变更,分别为2007年9月公司名称由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公司名称由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船钢构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017年2月正式更名为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测距技术、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综合学科优势,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公司拥有光学、红外、激光技术领域具备丰富研发经验的研发团队,组建有非制冷红外、制冷红外、激光产品三条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监察、维权执法、安防监控、森林防火监控、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搜索救援、工业检测、检验检疫以及辅助驾驶等领域。

物流集团组织架构

1. 目标原则:组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机载体,组织的结构、体系、过程、文化等均是为完成组织目标服务的。

2. 适应创新原则:组织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组织的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组织的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组织使用的技术等以适应组织的现实状况;并且,随着组织的成长与发展,组织结构应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3. 效率原则: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同时将成本降低到最低点,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

4. 对象专业化原则:对象专业化是建立业务单元的基础,业务单元是公司事业发展的基石,部门划分应充分考虑劳动分工与协作。

5. 职能专业化原则:组织整体目标实现需要完成多种职能工作,包括:战略规划、计划、控制、审计、资源配置等;对于以事业发展、提高效率、监督控制为首要任务的业务活动,应以此原则为主,进行部门划分。

物流集团组织架构

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动力集团”,英文缩写:CPGC),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船舶动力配套企业,本部设在中国上海。公司始于1949年,成立于2020年11月27日,注册资本52亿元,拥有完整的船用动力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是国内综合实力强劲、产品型谱丰富、极具市场竞争力、影响力的一流动力企业。

中船动力集团是船舶动力行业的领跑者,拥有相对完整的研发、配套、生产和服务体系,基本构建成“研发、制造、全球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完整架构的、立足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公司坚持“军民两用、陆海并举”,核心业务范围涵盖低、中、高速船用发动机,以及分布式能源、核电及民用应急机组、大气污染治理系统等应用产品及服务。公司业务遍布全球近120个国家和地区,低速机国际市场占有率水平居世界第二。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是中国船舶集团公司下属国际化船舶动力系统设计创新机构,是一家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整合国内外优势动力研发资源,掌握船用发动机核心技术及研发技术,建立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实现自主品牌产品系列化产业化,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装备动力解决方案提供者。

北京长城电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0号,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心区。全公司占地36000平方米,我制造部现有员工40多人。

京长城电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水声通信和各类电控系统的研制和生产。现制造部产品包括:船用电子设备、会议演示、控制系统,元器件检测系统等。目前制造部拥有大中型工程电控系统及机电结合的电子高技术产品的科研生产能力和机电电子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检测能力,能够对外提供机械加工、元器件购买、筛选、印制板制作、电子产品设计、研发、装配、生产、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等服务。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一。公司的前身为辽宁渤海造船厂。公司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是我国集造船、修船、钢结构加工、冶金设备和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

公司濒临中国内海渤海湾北岸,著名的葫芦岛港即为公司所在地。公司的前身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360万平方米,注册资金亿元。拥有中国最大的七跨式室内造船台和最大的分段制作联合工场,30万吨级船坞,15万吨级半坞式船台,5万吨级可逆双台阶注水式干船坞,浮船坞,钢板预处理流水线、船体平面分段制作流水线等国内外先进的造船设施和一流设备。能够按中、挪、法、美、英、日等国家船级社和各种国际公约建造40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年造船能力可达200万载重吨。

公司已设计建造各类船舶200多艘,开发研制了60多种新船型。从1996年获准出口经营权以来,为德国、美国、新加坡、希腊、加拿大、挪威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外运集团公司、长航南京长江油运公司、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等建造了60多艘大型出口船舶和大型国轮国造船舶。2004年公司建造的46000吨原油/成品油船“大庆453”、“大庆455”号和57300吨散货船“嘉诚山”号。

职能部门

办公室,企业管理处,安技处,财务处,计环处,劳人处,安技处,舾装制造部,总体制造部,分段管理部。造船管理部,分段管理部,武装部,质管处,船研所,生产集配处,机动处,离退处,船舶工艺研究所,后勤保障处。

水暖分厂,内业分厂,管加工分厂,船体分厂,居装分厂,机装分厂,电装分厂

子公司

渤船机械工程公司,渤船工贸总公司,大件制造公司

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4年,时称中国第一造船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骨干企业之一,是中国国防装备制造的主要力量,是我国集造、修重要装备,核动力发电平台、特种船舶,特种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

渤船集团濒临渤海湾北岸,著名的葫芦岛港即为公司所在地。座拥中国最北端的天然不冻良港葫芦岛港,具备铁路、陆路、水路联运的综合性功能,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注册资金28亿元,同时拥有两条现代化的生产线,配备中国最大的七跨式室内船台、30万吨级大坞、5万吨级可逆式干船坞等先进造船设施和一流设备,满足国防装备建设需求。

渤船集布局了舰船研制、舰船修理、军民融合产业三大产业板块。渤船集团拥有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耐压材料特种设备焊机及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站均为公司高层次研发平台,科研基础设施完善。

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川东船舶重工)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能自行设计、制造15000吨以下各类船舶,具备年产12艘3000--15000吨级特种船舶和100000吨大型钢结构件的生产能力。

川东船舶重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占地面积154万平方米,拥有3000米江岸线和10万平方米的室内造船作业生产线,5000吨--10000吨级室内外船台6座,万吨级舾装码头3座,三喷七涂厂房10座,各种现代造船设备3410台(套)。

船舶产品主要有:3000吨--15000吨级不锈钢化学品船、各型公务船、多用途集装箱海轮、海洋工程船、观光旅游船、长江新一代豪华旅游船,是目前全球建造中小型不锈钢化学品船数量最多的船舶企业之一。

钢结构产品主要有:300--1000MW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电站脱硫装置、城市轻轨交通装置、厂房钢屋架和各型桥梁钢结构。产品辐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_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重_江)始建于1967年,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旗下的骨干企业。厂区现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员工1600余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330余人,享受_特殊津贴5人,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公司专业从事高效、低碳大功率内燃机燃料喷射系统、调速器及轴瓦等关键零部件和船用空压机的研发和生产。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滑动轴承唯一专业研制企业、科工局核定的唯一燃油喷射系统、轴瓦能力保留单位。产品广泛应用于舰船、海洋装备、海运石化、远洋渔业、内河航运、发电、轨道交通、石油开采、矿山机械等领域,远销欧美、日韩、非洲、中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在重庆、大连、常州等地设有重庆跃进机械厂有限公司、大连海跃船舶装备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红江机械常州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智能装备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四个子公司。

公司低速机电控系统试验研究室是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功率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实验室是重庆市重点试验室。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船舶集团,地处重庆市江津区,始建于1966年,现有员工1000余人。公司是国内从事船用废气涡轮增压器、高速离心式压缩机、涡轮发电机等产品研发、生产与服务和系统集成一体的专业企业。

设有船舶与海洋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增压器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船用涡轮增压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公司长期承担国家船用涡轮增压器及压缩机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远洋船舶、内河航运、陆用电站、汽车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在国家重大项目的牵引下,自主研制的低速机增压器成功应用,极大的推动了远洋船舶配套的发展和壮大,为增强我国船舶柴油机市场竞争力和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具备年产50吨的黑色铸件铸造能力,全资子公司昆山江锦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机供油单元、共轨单元供应商。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齿”)是一家以研发和生产高、低速重载齿轮箱为主的大型国有军工企业,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占地面积90余万平方米,员工总数2000余人,资产总额超过70亿元。

公司前身为国营永进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1982年更名为四川齿轮箱厂,1997年改制为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硬齿面齿轮传动装置为核心业务,是船舶系统内唯一生产舰船齿轮箱、联轴节、减振器的重点军工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硬齿面齿轮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海军舰船后传动装置的研制基地。

公司技术队伍强大,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00余人,博硕士100人,高中级职称以上343人,其中机械精密制造、热处理、焊接等方面学科带头人16人。公司建有完善的技术体系,包括九个产品设计研究所,四个工艺技术研究所,三个总师室。

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渝电气) ,是具有五十余年科研生产历史的军民融合型国有大型企业。

主要产品(业)有:船舶配套、惯性器件及导航、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消防用具、汽车电子等,广泛应用于我国航海、航天、新能源、交通、消防等领域,紧密联系着船舶设备、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

公司占地面积600余亩,总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冉家坝经济圈,分部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鱼嘴机电产业工业园。公司总资产约26亿元,经过50多年的产品研制生产,现有员工1200余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800余人。拥有国内外一流的精密调试、检测、加工等设备约1500余台(套),在惯性器件、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

中国船舶集团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67年,是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旗下中国重工的全资子公司,是船舶工业在西南地区的大型专业铸锻企业,办公地点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伏牛溪,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内。上世纪80年代初,因国防战略调整实施“军转民”,为缓解国家铁路运输瓶颈开发生产铁路货车,已累计生产敞车、平车、罐车、棚车等国内四大主流车型近5万辆。

公司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注册资本15亿元,2016年末总资产约30亿元。现有员工近2000人,其中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名、高级工程师22名,高级技师26名、技师71名。已成为集锻造、铸钢、精密铸造、热处理、机加、焊接、模具制造、表面处理等制造手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具备年产铁路货车5000辆、城铁转向架500辆、模锻件2万吨、自由锻件5万吨、铸钢件7万吨、大型钢结构5万吨的能力。

重庆清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重庆清平机械厂,于1965年始建于原四川万县高梁镇沙坎乡,2004年三线调整搬迁至重庆江北区南桥寺,2014年完成公司制改制,总部新建址于重庆北部新区大竹林。目前,公司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226亩,固定资产总额4亿元。

公司拥有磨齿机、插齿机、滚齿机、数控弧锥齿生产线、数控螺纹磨床、真空氮化和箱式碳氮共渗热处理生产线、井式可控气氛渗碳炉生产线、数控淬火机床等国内外先进高精密齿轮加工设备和蔡司好忽勒齿轮检测中心。凭借“专、特、精、尖”的技术优势,成为国防装备、能源装备、智能制造、海工装备、工程机械和高精度特种齿轮及齿轮箱的核心供应商。

几十年的产业积淀,清平机械现已建有直齿、锥齿、弧锥、异形齿轮等生产线及装配、喷涂线,具备年产齿轮 800万只、齿轮箱4万台的生产能力。

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6年,地处两江新区核心地带,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公司。公司现拥有两江新区总部(254亩)和九龙坡区(49亩)两大生产基地,总占地303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公司注册资本亿元,总资产超亿元,净资产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员工近2900人,其中科技人员647人。

拥有军工装备、能源计量、能源装备、精密模塑等多个产业板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公司先后进入燃气和水务计量领域。目前公司年产销燃气表超过600万只,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燃气计量产品供应商之一。水务计量产业已为全国近600家水务公司提供服务,是国内领先的网络水表及供水数据服务商。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机组电气控制全套解决方案,并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正在研发10MW大型海上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海洋石油装备致力于水下采油树、水下井口装置、控制系统及配套安装工具的研发、生产和服务,首台套在中海油文昌10-3生产平台实现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船集团始建于1898年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历经俄日殖民统治、苏联接管、独立经营、企业分建、整合重组和新大船等发展阶段,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80多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成就了共和国海军由弱变强的历史跨越,更是以建造两艘航空母舰的卓越功勋,彰显了百年船厂的雄厚实力。

大船集团已形成以大连为总部,统筹大连、葫芦岛、山海关和天津四地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大连基地聚焦军工核心能力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葫芦岛基地主攻军工保障,山海关基地修造并举,天津基地深耕民船建造。“一总部、四基地”共有船坞21座,船台10座,舾装码头21公里,总占地面积1230万平方米。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设计大师领衔的1000多人的船舶设计院,自主开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出口船、第一艘VLCC、第一座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第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智能VLCC等都诞生在这里。

大船集团是我国舰船总装建造及维修保障的主要基地,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0多个型号、800多艘舰船,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中国第一代到第四代导弹驱逐舰主战船型,以及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都从这里驶向万里海疆。

大船集团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实力雄厚,可以承担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大型LNG船、FPSO、穿梭油轮、超大型散货船和矿砂船以及各类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任务,是国内设计建造FPSO船体及上部模块数量最多的船厂。

大船集团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造船企业。1981年交付的中国第一艘出口船“长城”号,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纪元。从“长城”号开始起步,大船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各国各地区订单纷至沓来。“造好船,到大船”如今大船品牌已享誉世界。

大连船用阀门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研制和生产船用阀门的专业企业,中国船舶工业的骨干配套企业之一。 公司始建于1932年,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总面积万余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890余台,固定资产亿元,员工850余人。公司在普兰店市建有大型综合性生产基地-大连达发铸造有限公司。

主要设备有进口数控加工中心、国产数控机床、水压静态试验台、水压动态试验站、液压试验台、空气试验台、扭矩试验台、低温试验台、特涂生产线等。国家船用阀门检测中心设在我公司。

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国船用螺旋桨行业骨干企业。

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具有近六十年的船用螺旋桨生产经验,具备雄厚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和维修各种船用定距式螺旋桨、调距桨部件、节能装置(消涡鳍等产品)以及各种非船类合金铸件,并具备桨轴一体化成套供货能力。

公司产品直接或随船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填补中国造桨史的空白,中国首制的15万吨散货船螺旋桨,30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螺旋桨,直径米的25万吨、直径米的40万吨矿砂船(VLOC)螺旋桨,成品重量达103吨的万箱级集装箱船螺旋桨都诞生在这里。公司现批量承接各类超大型、大型及中小型高效节能螺旋桨设计制造项目,在非船舶产品领域,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电动机用铸铜转子生产线,具备铸铜转子及其它纯铜、铜合金压铸产品批量生产能力。

风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风帆公司)直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保定蓄电池厂始建于1958年,是“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0年6月设立风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风帆股份”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2016年5月中船重工完成风帆股份重大资本重组,设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动力”)。原风帆股份全部资产、人员转入风帆有限责任公司,系“中国动力”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万元,2018年完成与山东淄博481厂整合,生产基地分布于保定、唐山、淄博和扬州。

公司整合推进“风帆”“火炬”双品牌战略,主营业务为起动用、牵引用、工业用铅酸蓄电池、特种材料制品以及消费型、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整体具备约2500万只铅蓄电池(含500万只AGM、EFB电池)年生产能力,是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东风汽车等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的常年合作伙伴,奔驰、宝马配套AGM电池国内独家供应商,汽车起动电池配套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牵引用蓄电池市场占有率30%以上,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跻身于“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

公司一直承担着国家特种起动型、动力型电池的研发、生产任务,包括汽车、航空、舰船等多系列产品

子公司——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44年1月,隶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2000余人,资产总额亿元,是我国较早研制和生产铅酸蓄电池的厂家之一,国内叉车电池龙头企业,多家知名叉车厂家“优秀供应商”。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华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从1914年创建“广南船坞”到1954年建厂,从只能建造百吨级船舶到建造华南首艘万吨巨轮;从2004年龙穴基地开建到2012 年整合龙穴资源,从“螺蛳壳里做道场”到实现华南建造30万吨轮的突破;从1993年成功上市到2018年挥师南沙。

公司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国家级自由贸易区,占地302万平方米,深水码头岸线5200米,配置2座40万吨级造船坞,2座30万吨级修船坞,2座5万吨级造船平台,1台900吨龙门吊,4台600吨龙门吊及多条智能生产线,年造船能力达360万载重吨,年承修能力达200余艘,可提供造修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业务涉及3大产业4大板块,拥有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的华南应用产业中心,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

全系列液货船、矿砂船、豪华客船和客滚船、极地船、半潜船、科考船及军辅船、特种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建造方面掌握核心技术。

公司开发了包括冰区加强、极地运载和甲醇、LNG双燃料驱动等尖端技术,广船国际属下的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是最早承修外轮的中国修船十强企业之一,可承修集装箱船、液货船、起重船、滚装船、半潜船、豪华邮轮、特种舰船等各类船舶,在脱硫塔加装、FPSO改装及海洋工程船、科考船、模块制造等领域具有强大实力。

公司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机械设备和钢结构产品供应商,先后承建了虎门大桥、澳门梦幻城等知名钢结构工程。2018年成功承接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制造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属下的全资公司,其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广州造船厂的一部分,并于2007年改制成立。

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位于华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的两个龙头城市——广州市和佛山市,下辖广州中船钢构有限公司(子公司)、舾装件厂、舱口盖厂、铸锻厂四个工业基地,以及商贸部、广船技工学校等。

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以造船配套中间产品及钢结构为核心产品,包括大型舱口盖、船舶重型分段、低速柴油机机座及机架、各类管配件、船用低速柴油机锻件、铸件和舾装件(桅类、水油柜、座架、梯平台、带缆桩等),覆盖了广东造船多个细分市场,同时钢结构生产制作又以港口机械、桥梁、厂房为导向。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汉光重工”),是经国家计委批准创建于1963年,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企业。公司占地56万平方米,总资产亿元。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成为一家科研技术先进、加工制造能力强大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HARZONE,证券简称“中船应急”),创建于1967年。总部位于武汉市汤逊湖畔,拥有武汉研发、北京营销、赤壁制造三大基地,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成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军工总装企业和第一家应急行业上市公司。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骨干核心企业。本部位于浦东,生产实体分别是本部公司、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是集合造船、海洋工程、非船三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上海的浦东、浦西、长兴岛和崇明岛。公司还拥有多家投资企业,具有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链。

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380亿元,生产与配套基地近480万平方米,码头岸线7300米,系泊码头19座,30万吨VLCC级干船坞5座,8座600吨以上龙门式起重机,大量自动化设备,以及国际先进的平面、曲面分段生产流水线。

公司具有雄厚的船舶开发、设计、和建造实力,产品以军用舰船、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及特种船为主。公司先后为商船三井、东方海外、地中海航运、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国内外船东建造过LNG船、LPG船、大中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滚装船、油船、散货船、客货船、特种工作船、军舰和军辅船等各类船舶3000多艘。公司建造的南浦大桥、京城大厦、上海证券大厦和干式30万立方米煤气柜等大型钢结构工程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公司是中国海军重要装备承制单位,建造过新型导弹护卫舰、综合登陆舰等900余艘各类海军水面舰艇和军辅船,被誉为中国“导弹护卫舰的摇篮”和登陆舰的“摇篮”。导弹护卫舰、近海巡逻舰、综合补给船等先进军品舰船出口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泰国等世界多个国家。

公司建有国内第一艘LNG船,批量8530箱集装箱船、9400箱,13500箱和14500箱集装箱船,自主研发设计了205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在集装箱船设计建造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着力于海工研发,建造了国内第一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承建的十二缆物探船创造了世界建造周期纪录,首艘中深水钻井船的成功命名是公司海工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公司拥有一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以及1100余名从事科研开发的技术人员,科研开发力量强大,信息化管理手段先进。

_nolink_>中船集团旗下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自1958年起开始船舶动力系统研制,经过六十余年的风雨洗礼和历史积淀,公司已实现“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和“低、中、高”动力产品全型谱覆盖,有控股、参股企业10家,低速机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二。

“十三五”期间,在中船集团统一战略部署下,沪东重机正着力于创建“中船海洋动力”世界知名品牌,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型、服务型海洋动力企业,为服务海洋经济、支撑海洋科技工业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河南柴油机厂,始建于1958年5月,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船用高速柴油机厂,中国船舶行业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制造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成员单位。

河柴重工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中、高速大功率内燃机(柴油机、气体机)制造技术,产品由单一高速柴油机向中速柴油机、高速柴油机、气体机及成套装置多元化发展。柴油机功率覆盖范围为110kW-4000 kW,柴油发电机组覆盖范围为80 kW-3000 kW。

不仅用于船舶用主机和发电机组,而且还广泛应用于陆用发电、江河疏浚、油田、海上平台、海洋工程、工程机械和铁路机车等领域。产品用途已由过去单一船用辅机到主辅机并举、由单一船用到船陆通用,由单机到成套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

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为中国第一家水声设备制造企业,现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海鹰公司始终坚持践行“水声报国、强企富民”核心价值观,坚持走发展道路,形成了以水声设备、海洋电子、医疗电子、机电装备等业务为主体的科研生产体系。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现有员工2万人,党员1785人,公司党委下设二级基层党组织40个。

江南造船前身是创建于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为江南造船厂,1998年改为公司制企业。2008年6月,因世博会建设和自身发展需要,江南造船从黄浦江畔整体搬迁到长兴岛。

作为“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见证了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历久弥坚、长盛不衰,创造了上百个中国第一,被誉为民族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祥地、产业工人的摇篮、中国_早期革命的播火地、改革开放的先驱。

经过资产重组整合,江南造船目前占地面积517万平方米,岸线总长3561米,共分三个生产区域,能够满足海军各系列舰船的建造需要,还能够建造全系列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公务船、科考船、破冰船等特种船舶。

2012年,江南造船率先转型,在船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腾飞,于2015年成功实现了成为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的目标。2016年12月,江南造船成立江南研究院,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目前,江南造船正努力成为船舶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传统制造业的颠覆者。

江南造船还拥有江南管业、江南房产、江南技校、江南医院、江南传媒等数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

九江海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由九江船用机械厂改制而成的国有独资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公司主要从事锅炉、船用水泥罐、尾滚筒、空气瓶、加减压舱等“九州”品牌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业务。

公司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亿余元,各种设备500余台,其中有12个国家的大、精装设备30余台;现有从业人员8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0人。

为促进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搬迁至九江城西港区。公司现已在该区规划用地197亩,欲打造以锅炉、船舶配套、海洋工程、风电、节能环保设备等为主的江西沿江船舶产业基地。

九江中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中船消防)是由原九江中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和九江中船长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的国有独资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公司是我国舰(船)火灾探测、报警控制及灭火系统研制与生产的重点企业,是火灾探测、报警控制及灭火系统、舰船特种阀门、阀门遥控系统研制与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_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定点生产厂家。组建了江西省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筹建江西省火灾科学院士工作站。公司现有两地三个厂区,占地面积228亩。

公司研制生产的火灾探测、报警控制及灭火系统成功应用于海军各类舰艇和军辅船上,陆用消防领域出色地完成了多个国家、省重点工程和科研任务,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和江西省表彰。

江西中船航海仪器有限公司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军工企业。始建于1970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具有三十多年军工产品和近二十多年燃烧器产品的科研和生产历史。

工厂在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AW转杯式燃烧器专有技术的基础上,又先后研制开发了压力式燃烧器、介质雾化式燃烧器、燃气燃烧器和水位调节器等相关产品,形成了“火神”牌燃烧器系列产品。工厂是目前国内燃烧器产品系列和规格最为齐全的工业燃油、燃气燃烧器制造商。

江西朝阳机械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九江海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船舶与海上平台耐火舱室系统类产品、内装工程类产品、卫勤保障类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制造型企业,同时是为客户提供船舶内装设计和总包的服务型企业。公司取得了GB/T 19001-2016/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西省企业技术中心、九江市船舶内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主要产品有复合岩棉板、防火门、整体式卫生单元、方舱、舱室单元、冷库、家具等。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控股的,集光、机、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昆船集团工业区位于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70多公顷,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各类专业人员24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00人。

昆船集团公司由云南昆船第一机械有限公司、云南昆船第二机械有限公司、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昆船公司、昆船技术中心、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昆船技术服务公司、昆船烟机经营公司、昆船公共事业管理中心、昆明昆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成员单位组成。其核心是昆船设计研究院。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南京船用辅机厂,创建于1958年,1984年更名为南京绿洲机器厂,2005年与镇江船舶辅机厂重组改制成立有限公司。2020年由雨花台区板桥地区整体搬迁至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

公司注册资本56722万元,公司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其中滨江产业园27万平方米,镇江生产厂区11万平方米。

公司具有起重机、锚绞机、救生装置等三条重要生产线,起重机生产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锚绞机生产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地处长江之滨,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全资拥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控股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要参股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邮轮科技)、上海中船船用锅炉设备有限公司(中船锅炉)、外高桥向海工程装备(南通)有限公司、外高桥沿江管业(南通)有限公司等。发展至今,公司已成为业内最具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和影响力的造船企业之一。

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五大造修船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历史悠久的船舶企业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45年前(1862年)。2005年5月,公司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厂区全部搬迁至崇明岛南岸新建成的造修船基地。

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上海市黄浦江西岸及长江口崇明岛南岸,占地总面积约163万平方米,码头岸线总长约2750米。公司主要造船设施由7万吨级船台一座,8万吨级干船坞、万吨级干船坞各一座及万平方米船体加工车间和钢板预处理流水线,主要修船设施有10万吨级浮船坞、4万吨级浮船坞各一座。公司拥有完备的造修船配套设施,并具有上海市钢结构、网架工程施工一级资质证书。

上海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2008年独立建制,原址为上海市高雄路2号,现址位于上海吴淞口黄浦江西岸逸仙路3901号(原东海船厂地块)。

上海江南造船厂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性船厂,对工程船的建造具有独特的技术与工艺,具有在施工中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

沈阳辽海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0年7月,2010年7月完成公司制改制。公司总部及科研机构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浑河民族经济技术开发区族旺路18号,生产加工基地位于沈阳市长白岛经济区。公司总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注册资金为亿元,资产总值亿元。现有在岗职工1007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4人。

具有较强的机、电、声综合设计、生产、检测、试验能力和科学而严格的管理体系。公司拥有7家全资子公司及1家控股子公司,主要民品产业包括水声装备、应急装备、电梯装备、装饰工程、民用电子、金属家具、输油封堵装备、电梯装备、装饰工程、民用电子、船舶电器、金属家具等。

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 1966年,是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央军工企业,位于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山西省晋城市。

公司占地面积近 10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0 余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 7 亿多元,各类设备 2700 余台(套),现有员工 1500 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00 余名,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200 余名。

公司拥有三个生产区,装备研发制造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主要从事铸造和装配工艺以及产品的生产实验;机械加工制造区位于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中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位于金匠工业园,现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和民用产品的研发制造。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智能制造专业生产厂、国家远洋船舶电机定点研制生产企业,新能源装备骨干企业。

拥有装备制造公司、中船重工电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汾西机电有限公司、无锡赛思亿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直属、全资、控股子公司,主要分布在太原、无锡两地,形成水、电、气三大产业板块和直流组网一条发展主线。

公司拥有各类工艺、精密加工设备,计量检测设备、仪器仪表2500余台(套),百余台(套)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阳重工)前身为山西平阳机械厂,始建于1955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企业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是国家研制生产各类先进精密机械、电子产品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平阳重工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00余名,各类高、精、尖设备3000余台(套)。

平阳重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进行产品产业融合,一是液压支架适度规模发展。二是调整民品产业结构,积极进行新产品研发,如环保农机产品、电液阀产品、泵阀产品、新能源汽车与智慧灯杆等等,涉及环保、电子等多个领域。

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天津新港船厂始建于1940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造修船为主,重型机械制造、海洋工程构造物制作、陆上钢结构工程和焦化设备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并举。

新港船舶重工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优势。现厂区面积58万平方米,拥有4万载重吨级、万载重吨级船台各一座,3万载重吨级船坞、万载重吨级浮船坞、5000载重吨级船坞各一座,并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年处理6万吨钢材的预处理线、200吨门式吊车、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切割机等设备。

2007年12月10日,公司投资的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开工建设。到2010年,一个占地面积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4千米,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修船能力达到220艘,能够建造5000吨级以上海洋工程和超大型重型机械制造及陆上机械工程装置,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国际国内一流的总装造修船基地将在临港工业区崛起。

物流集团组织架构

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成立于1961年,前身为第七研究院。中国舰船研究院以舰船科技事业为己任,经历了由船舶行业科技研究与集团化管理于一体到系统总体科研实体改革发展阶段。

中国舰船研究院建立了船舶信息基础、系统和信息安全、网络信息体系、船舶与海洋数据工程等创新平台,主要从事舰船全武器系统顶层研究与设计、海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及工程总(主)承包、大型试验试验方法研究和组织实施、现役装备现代化改造、装备技术保障与服务、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同时开发形成了以石油测井设备、宽带无线传输设备、超导磁体、微电子模块为主的科技产业平台。

中国舰船研究院的前身_第七研究院成立之初,由海军所属的科研部一、二、三、四研究所,造船技术研究室、通信兵部雷达研究处、修造部设计处,三机部船舶产品设计院一、二、三、四、五、六、七研究室、船舶研究所、五局50研究所及一机部八局83、84、86研究所等单位调集转制组成,最初成立研究所9个,辖研究室25个。2017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设有23个研究中心、研究所。

中国船舶信息中心始建于1963年,前身是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情报处,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是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性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是国防军工技术基础骨干单位。

中心逐步拓展到船海产业经济、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标准化、第三方评估等领域,纵向延伸到国家战略、国防工业、装备建设、舰船系统工程等专业方向,形成了八大优势业务板块。

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5年,是从事船舶噪声振动检验测试、海洋工程测试研究、海洋应用物理研究、海洋环境研究及海上试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下设研究室、软件开发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检测中心、海上试验船队及所属民品集团公司。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简称“中国船舶六〇五院”)建于1974年10月15日,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在华南地区的唯一一家总体科研设计单位,属财政二级预算事业单位。

我院主要业务领域为军用舰船、民用船舶、海洋工程的科研设计,机电产品、钢结构和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船舶及海洋工程总承包,港口与航道、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作的监理。

建院以来设计了各类船舶产品500余型,承接海洋工程科研设计项目80余项,近年主要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包括:各类高速客船、公务执法船、系列成品油船、起重船、消防船、三用工作船、各型豪华游船、海上自升式炸礁平台,高速快艇艉滑道收放系统装置等。

第七一五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是我国专业从事声学、光学、磁学探测设备研制的骨干研究所。所内建有声纳技术重点实验室、水声一级计量站、水声产品检测中心、杭州无线电计量二级站等重要技术机构,拥有大型室内消声水池、变温变压声学测试装置和国内一流的湖上试验基地,具备一流的总装总成科研生产条件。

第七一五研究所所属海声科技公司注册在湖北宜昌市,是研制、生产水声电子设备、换能器和压电陶瓷元件的专业企业,具有水声探测、导航、救援、水下安防及水声换能器等七个专业方向。

第七一五研究所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第七一五研究所是_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2名,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创立于1966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在天津设有分部。全所现有从业人员23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870多人,享受_特贴及省部专家50多人,研究员84人,高级工程师39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600多人。

七一八所建有中国船舶工业化学物质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化学计量测试检定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成立了河北省特种气体工程中心、河北省氢能技术工程中心、河北省核电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60年,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地处武汉 “中国光谷”,现有职工1000余人,一所三地,占地千余亩。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年产值15亿元。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是我国光电信息系统和天文导航系统的专业研究机构,以光电探测、信息处理、光电系统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红外、激光技术应用为重点。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检测、试验、情报研究于一体,下辖六个研究部和五个高科技公司,具有覆盖红外、电视及激光等传感器和光电系统的综合研究设计能力;是我国光电装备的研究中心,所属光电装备制造厂,具备年产数十套光电系统的光机电综合加工与系统总调能力。

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6月,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从事大中型船舶蒸汽、燃气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研制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拥有大中型船舶主动力研发及装备供货基地,是集研发、生产、系统集成、试验验证、装备供货及全寿命一体化保障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所。703所的主要技术专业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锅炉、机械传动和自动控制。

杰瑞科技集团全称为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65年5月,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个以军为本,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两大业务方向,建有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总部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著名风景区花果山脚下,下辖十余个控股子公司,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现有从业人员31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0余名,拥有11个省级技术中心、一个机电产品制造中心,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兵器系统工程联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杰瑞集团拥有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工业控制系统等产业方向,是船舶行业唯一具备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部件、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工业自动化装备、数字化车间、智慧院所、智慧工厂等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我所主要从事惯性测试与飞行仿真、电器旋转连接器、角度计量技术等研究开发,具有历史长、规模小、技术专、贡献大的特点,五十多年来为我国惯性技术发展、航天工程和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了一千多台套测试设备产品,覆盖舰船、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行业,有力地保障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

6354所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员单位,1963年在上海成立,时称第六机械工业部航海仪表工艺研究所(63所)。1965年搬迁至江西九江市庐山区,1980年与六机部国防第二综合计量测试检定站(原54所)合并为6354研究所。1996年从庐山区整体搬迁至九江开发区,2007年在九江庐山区生态工业园兴建试验试制区(现精达公司所在地),发展成为从事惯性导航精密测试、计量和试验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研制的专业科研机构。

我单位中央编办核定的事业编制数450人,截至2017年4月,在职事业编制357人,企业编17人,劳务派遣人员(本部)65人,离退休298人。硕士及以上109人,占在编人员%,本科学历127人,占在编的%。

单位拥有资产总额亿,资产净值亿。总占地面积399687平方米(亩),总建筑面积29460平方米,其中:科研区位于九江市开发区九瑞大道83号,面积亩,主要从事惯性测试设备生产。试验试制区地处九江市庐山区生态工业园,长江大道1699号,面积亩,主要从事精密导电滑环、计量及关键基础器件生产。海洋装备配套区地处九江市城西港区,面积120亩,主要从事压载水处理装置等海洋装备配套产品生产。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试验场,始建于1966年,是我国内陆唯一的国家水下特种装备“水-空”跨介质立体性综合性试验场,属公益性、基础性特殊科研事业单位,科研区位于昆明市,试验区位于美丽的“高原明珠”之畔。

主要从事水下和空中特种装备产品大型试验及其测试技术与测试方法的研究;水下特种装备产品、深水探测、水下检测与水下作业打捞设备(设施)、海洋工程装备等的科研、试制、生产;以及两用技术结合与转化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水下安防、重大救援与应急抢险、计算机网络应用、烟草设备等技术研发。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1961年成立于首都北京,1962年迁址渤海之滨大连,1971年至今扎根十三朝古都洛阳。

七二五研究所是国防科工系统专业从事船舶材料研制及工程应用研究的军工科研单位,全所现有12个研究室,1个研制中心,1个材料研究院,14个控股公司,4个海港试验站,在北京、上海、青岛、厦门、东莞、三亚、哈密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形成了七二五所/双瑞集团“一所两制”的管理架构。

全所拥有一流的科研、试验、生产设备和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开发、管理、生产人才队伍,建设了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的材料检测试验中心,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硕士培养点和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简称“七二四所”),主要从事信息探测与电子对抗领域的大型国防重点研究所,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其中所本部于2014年整体搬迁至江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七二四所筹建于1968年, 多年来坚持紧跟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参与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研制生产多系列多型号的警戒探测系统和电子信息装备。七二四所同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成立了中船重工鹏力科技集团,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装备集成、先进制造装备系统集成、热塑工程全产业链集成等领域,拥有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科技产业规模,取得了优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七二四所现有职工两千余人。其中所本部科研人员占比,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半数以上;拥有省部级及以上专家百余人,其中国家级突贡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人。

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唯一的鱼雷及其发射装置总体研究所,专业从事水下攻防体系以及水下精确制导武器、无人航行器、智能装备、特种装备等的研发及生产。总部位于西安,设有昆明分部和上海技术工程部,现有2000余名职工,拥有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个国家级团队和百千万、万人计划等优秀人才,享受_政府特贴专家30余人,研究员180余人。

多年来,我所为军方提供了多型水下攻防装备及发射装置,产品出口多个国家。以此为基础,先后开发了AUV、ROV、水下运载器、输送艇、水陆两栖车等特种装备以及测试设备等多型军民两用产品。

我所2009年成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有水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点、兵器科学与技术硕士一级学科、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水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有研究生导师36人。

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船舶特种装置和辅助机电设备研究所,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制生产的主体力量和引领船舶机电设备创新发展的骨干研发机构。拥有动力电力、航空保障、船舶装置、热能环保、减振消磁、非船装备、检测试验及标准研究七大业务板块,拥有多个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和试验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科研经费充足。

物流集团组织架构

1. 组织承诺,就是组织的成员愿意把自己的力量和忠心的意愿,交给某个社会关系之中,是个体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接受、认同和投入的程度。

2. 团队组建之后,进行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员工对于组织的承诺关系。但是,在不同的组织共同体里面,成员和组织的命运关系是不一样的,团队建设的方法是不同的。

1) 职业共同体,员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薪酬。在这个阶段,如果工作满意度不高,只要条件合适,他也不会离职,还会保留着一种经济交换的关系。他的心理期望,会倾向于从非正式组织或群体中形成承诺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心理安全。当他和正式组织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倾向于从非正式组织获得同情和支持,非正式组织可能会成为一种隐性的破坏力量。

2) 利益共同体,靠利益来维系的组织。很多成功的企业是把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嫁接起来,作为团队建设的目标。

3) 事业共同体,基于单纯的理想,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做成一件事。

4) 命运共同体,类似军队中的团队,一场仗打下来,是死是活,都在一起。

3. 学画共同体的“圆”

根据四种共同体的概念,要知道进行建设的团队,包含了哪些人,包含了哪一类,或者哪几类共同体的成员。

居于组织核心的人,是命运共同体关系。外边一圈圆,是事业共同体,他们应该是为了组织的目标在奋斗,他们把组织的目标认定为自己的事业,他们可以摆脱开简单的利益羁绊。在他们眼里,不仅仅有利益,利益和事业是交互一体的。如果某个组织,这个核心圆没有了,骨干成员的眼里都没有多少事业,只有利益,那这个圆就缩回到了上面大老板的那个圆。这样的组织,是不会长久的。

在事业共同体外面,是利益共同体。组织中更多的人,是在职业的共同体上面。

在这四个同心圆有某些点,围绕着这些点,又会有一些小圆,这就是组织中的那些小团队。上一级圆中的点,就是下一级大圆的中心。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这个组织中的多数人,是为利而来,还是为事而来。大老板的一个智慧,就是努力通过有效的价值观和文化建设,让靠近组织中心的部分,圆更密,力量更强。

4、画圆的目的在于提醒领导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建设,不同性质的团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样的。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用这一句话来形容组织关系中的人,在大概率上是正确的。从动机上看,人无论是在物质满足还是不太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都是人的一大目标。但对利益的看重,并不是否认不能有其他的追求。因而,在一个团队组织中,划分出来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共同体,就有助于我们去分析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更有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建设方面的努力,所有这些动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升团队员工对团队的组织承诺,从而使员工更愿意付出,更愿意将个体的努力与团队的整体目标捆绑在一起。

从人数的多寡来看,职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数逐步减少,其中利益共同体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团队领导者尤其是大老板,根据不同的共同体进行针对性的团队建设方面的改善,找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看到课堂后的一则留言说,你提组织未来有多辉煌,希望员工以此为奋斗方向,可是员工仅仅关注自身这月的工资何时到账,这就属于对共同体的认知有偏差,最终不会有很好的激励效果。我曾有过深刻的体会。在曾经服务的公司,部门内的基层员工普遍责任心差,工作动力不足,做的最好的就是按时打卡上下班。有段时间,我就找他们单独聊天。聊过之后,我发觉之前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大面积失灵了。在我的概念中,但凡愿意出来工作的,无论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有多少,无一例外都会跟收入待遇或是未来的发展前途有关系。

但我面对的却是这样一群人,一不求发展有多好,二不求建立什么人脉资源,更关键的是不求收入有多高(即使有需求,如果要与工作量或加班做社会交换,收入待遇也可以不考虑)。后来我想清楚了,公司部门所在的地区,富裕程度非常高,当地的特色产业非常发达,加上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拆迁造富远动,这部分本地员工最核心的诉求就是在家庭之外寻找一个舒适区,一份稳定的工作足以。对舒适区之外的努力,内心缺乏动力。

我的这段经历就验证了四个共同体的观点。其实,我所在的部门只能算是一个“群体组织”,如果要建立一个“团队”,对人的遴选必须是前提,人选定之后,再根据人的核心诉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团队建设活动,这样才能促进组织承诺的达成。

物流集团组织架构

1. 管理层级原则:管理层级与幅度的设置受到组织规模的制约;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越少;组织管理层级的设计应在管理有效的控制幅度之下,尽量减少管理层级,以利精简编制,促进信息流通。

2. 有效控制原则:对组织的有效控制在组织设计时:应注意命令统一、权责对等;制定规范可行的政策、制度。

3. 边界缓冲与跨越原则:公司发展不能脱离外部市场,公司总是在与外部市场(产品、人才、客户、技术、原材料等市场)互动中,不断的适应、调整、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4. 系统运作原则:组织运作整体效率是一个系统性过程,组织设计应简化流程,有利信息畅通、决策迅速、部门协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