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中国
落实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要求,结合市级专项规划对园区发展指引内容,在东丽区规划64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不含滨海重机工业园属滨海新区行政辖区部分面积约平方公里)基础上,划定重点发展区、优化提升区两类政策管控分区(东丽区无减量调整区),对全区工业用地利用和园区发展进行分类管控。
第23条 重点发展区控制指引
重点发展区是保障工业长远发展的工业用地管控区域,位于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不冲突,线内有一定的增量空间,用地空间符合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产业类型符合全区主导产业方向。在用地控制上,严格保护重点发展区内工业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向重点发展区内投放。
重点发展区包含东丽经开区、华明高新区、滨海重机工业园、金钟都市产业园、临空经济区,总面积约61平方公里。
新建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在重点发展区内(不含都市产业园区)布局。严禁向禁止类工业项目供地,限制发展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和简单扩大再生产,可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要求的企业,予以清退淘汰。对规划工业用地用途已调整但五年内暂不实施的区域,可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项目。
第24条 优化提升区控制指引
优化提升区是为稳定城市一定时期内工业用地总规模、逐步引导转型的工业用地过渡区域,位于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不冲突,用地空间符合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产业类型符合全区主导产业方向。
优化提升区包含金桥工业园、无瑕工业园、华明高新区的东北郊热电厂片区和华明鑫裕片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
优化提升区重点鼓励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环境影响,逐步关停“三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企业。严禁向禁止类工业项目供地,限制发展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和简单扩大再生产,可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要求的企业,予以清退淘汰。对规划工业用地用途已调整但五年内暂不实施的区域,可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项目。鼓励园区建立和完善低效工业用地认定标准,进行全面调查和分类评价,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促进现状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同时将减量的低效工业用地指标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腾挪。
东丽物流仓库出租
第46条 加强规划实施与评估
每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结合工业发展实际和规划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因实施需要,需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前文提及规划园区名称、面积等以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复后的扩区文件为准。涉及园区规划边界调整等有关事项,需经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统筹纳入本规划执行,不再履行规划调整修订程序。
第47条 本规划由文本、图纸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48条 本规划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东丽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第49条 与原批复范围不一致的园区,经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扩区后,按照本规划执行。
第50条 本规划印发后,不得擅自修改。如国家、本市、本区有关规划、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对规划产生明显影响,应按照《_城乡规划法》《_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规定,根据情况修订规划内容。
附件1
工业园区一览表
园区名称
主导产业
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丽经开区(本部)
1.新材料:前沿新兴材料、先进焊接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
2.新一代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
3.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设备、核医学设备、检测试剂及检验耗材等。
军粮城工业园
高端装备:智能装备、高端关键零部件。
滨海重机工业园
1.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等;
2.新一代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
3.高端装备:智能电控设备、高端专用设备等。
无瑕工业园
华明高新区
华明高新区
1.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等;
2.前沿新兴材料:前沿新兴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国防军工材料、医疗金属材料等;
3.医疗健康:医疗器械、体外诊断、智慧医疗服务、智慧医疗大数据等。
东丽湖片区
1.信创产业:应用软件、终端设备、智能网联、平台服务等;
2.先进制造产业:绿色能源、航空航天等。
临空经济区
航空物流区
高端装备:航空装备等。
科技创新区
金桥工业园
1.高端装备:航空装备等;
2.新一代汽车技术:汽车核心零部件等。
附件2
都市产业园一览表
园区名称
主导产业
临空都市产业园
航空总部、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
金钟都市产业园
高端医疗器械、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
1园区名称及范围以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复后的扩区文件为准。
2园区名称及范围以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复后的扩区文件为准。
天津东丽区物流园
第12条 布局原则
生态优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重要生态空间内的工业用地分类管理,确保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以产业链群发展为主线,以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主导产业集聚,打造有特色、有灵魂的产业主题园区。
集约高效。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推进存量工业用地及厂房盘活再利用。
产城融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产业空间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
区域协同。对接国内新经济发展高地,聚焦东丽区重点发展领域,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平台。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推进与滨海新区合作,以产业链为纽带和抓手,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政策协调、服务共享,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13条 总体空间结构
为支撑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落实东丽区“113”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形成“两带三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1)两带
现代高新产业承接发展带:以金钟都市产业园、华明高新区和东丽湖片区为核,围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创新研发等,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产业承接。
——金钟都市产业园:重点承接京津冀创新资源,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现代物流等产业,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华明高新区:重点承接京津冀高端研发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高端医疗器械、前沿新兴材料等产业。
——华明高新区(东丽湖片区):依托地热等生态资源,探索新型产业零碳发展模式,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发展绿色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带:以东丽经开区(本部)、军粮城工业园、滨海重机工业园为核,围绕高端装备、汽车核心零部件、前沿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加快现有产业升级,突出创新转型。
——东丽经开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产业互动,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实施园区二次提升。
——军粮城工业园:承接京津冀优质项目,与滨海功能区协同发展,增强东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黏性,集聚优质产业项目,提升园区能级。
——滨海重机工业园: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抓手,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和智慧化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探索绿色园区发展模式。
(2)三区
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发展区:依托毗邻中心城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区域优势,发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引领作用,协同保税区空港片区,共同打造“都市+航空”的新型国际航空城。
零碳引领创新集聚区:发挥华明高新区产业基础、依托东丽湖生态环境和地热优势,打造智慧康养品牌,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高新区)协同,培育数字经济,引育低碳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零碳引领创新集聚区。
产业转型提质示范区: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政策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会展中心辐射圈,强化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发展新一代汽车技术、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等产业,探索新型产业社区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天津东丽区物流园
第18条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以企业引育、园区共建为抓手,加大对北京外溢资源的承接力度。积极运用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手段承接首都外溢项目,重点承接瞪羚企业等高成长企业和平台型组织,优化区域产业生态。
以华明高新区、东丽湖片区为主,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和北京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强与中关村等创新创业高地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引入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打造京津冀市场化科技服务高地。加强与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互联互通。
第19条 加强与滨海功能区产业互动
发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优势,借助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资源,积极推动两区合作,锚定制造强区目标,加快产业高效集约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华明高新区、东丽湖片区与滨海高新区联动,培育两区装备制造、信创两个产业生态链条,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和全国影响力;依托军粮城工业园,与天津经开区西区加强产业互动,借助天津经开区西区产业优势,优化两区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链条;依托临空经济区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第20条 加强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产业互动
发挥东丽经开区、军粮城工业园、临空经济区毗邻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区位优势,利用东丽先进制造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会展经济带动作用,与津南区共同打造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会展经济生态圈。
按照“生态优先、全域统筹、集聚高效、功能集成”原则,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遵循提质增效、集约集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突出绿色发展,在《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2—2035年)》基础上,优化东丽区“两区一线”,提出差异化政策引导,保障工业核心用地,保护制造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天津东丽区物流园
充分发挥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完善服务业新经济创新发展推动机制,综合运用新指标、新制度、新政策,引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为服务业新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提高对行业主管部门和各行政区域发展服务业新经济的统筹力和覆盖面,及时推广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实践中的创新突破和发展成果,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良性发展机制。
全领域全方位对接国家各级各类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政策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和效果评价,严格落实分级支持政策,确保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本级财政匹配资金足额及时到位。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东丽区加快服务业新经济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从项目招商、企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品牌培育等环节给予引导和支持。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业规划引导策略,建立空间资源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调节机制;探索服务业用地整合新路径,为服务业主体功能区招商建设提供切实保障;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域整体开发范围,实现与空港经济区、泰达西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主体功能区的互联互通;培育以服务外包为主导的新型国际贸易结构,全面提高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质量和效益。
建立涵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前沿企业在内的东丽区现代服务业研究机构,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跟踪研究服务业新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超前提出发展服务业新经济的新思路、新任务和新举措,确立以服务业新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培育以创新、创意和创智为核心内容的“泛在化”智慧产业。
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分门别类实施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以人才引领创新创业。积极引进和聘用海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加强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与统筹。加大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引才、用才的主体。优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放宽股权激励政策,构建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完善高层次人才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及项目进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严格界定服务业新经济市场主体,加强对服务业新经济的统计、分析、监测、跟踪、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定期开展对街道(经济功能区)、行业部门、重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对发展服务业新经济重要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