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航空暗战顺丰、圆通
早在今年2月京东物流对外公布要在港交所IPO时,就有研究快递行业的资深人士向《驿站》发出疑问:京东物流上市确认后,京东货运航空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引入第一架自有货机?在该人士看来,只有京东货运航空完成筹建,引入自有货机,才算是京东物流完成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想成为持续竞争力的快递物流公司,必须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
上述人士的疑问,相信也是京东一直在思索的。
上市后,面对资本市场的考验和期待,京东物流要讲述新故事;新故事的最好主题,无疑就是货运航空。而这,仅仅是京东自建货运航空的原因之一。更大的驱动力,源自业务。
其二、业务布局所需。
近几年,京东物流在航空方面动作频频,先后与南航、国货航、东航物流等企业达成合作,2018年底,京东物流首架全货机成功首航。去年,京东物流又以30亿元收购了跨越速运。
跨越速运主要以航空货运业务为主,为直营式经营模式,曾在国内率先推出当天达、次日达和隔日达等限时产品,目前拥有13架全货运包机。遗憾的是,跨越虽然长于航空,但却没有自建航空。站在这个角度,京东货运航空成立成立和起飞后,最直接的一个利好就是强化与跨越速运业务的整合和连接,为现有业务做补充,补齐短板。
如此,一方面可以使京东物流减少对第三方航空运力的依赖,加快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另一方面更好满足中高端、高附加值的快递服务需求,以及加快拓展海外市场步伐,提高竞争力。
其三、市场需求强劲,竞争需要。
据民航资源网统计,今年开局,1-2月,我国航空货运发展势头强劲。1月和2月全民航共完成货邮运输量万吨和万吨,分别同比增长、。在国内千万级机场中,有34家机场的1-2月累计货邮吞吐量都实现同比增长。而在去年,顺丰航空完成货邮运输量万吨,同比增长。
此外,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博士生导师刘大成也向《驿站》称,从疫情开始,国内海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在货运需求上越来越大,特别是应急物流中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值物品、包括防疫物资运输物资等,对航空运输需求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除了顺丰、圆通在做货运外,国内航空公司也都加大力度来做货运,像顺丰与圆通还增加了货机,京东在这个时间段选择做货运航空,一是市场需求增长,二是竞争需要,提高话语权。
玩家模式不同,会形成竞争吗?
航空货运是一个重投入的活儿,为什么快递巨头都在“不计代价”的布局,或者以各种方式进行渗透?
一方面,快递公司掌控核心货源,在布局航空货运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快递微利、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想要从价格战泥潭中脱困,必须在服务质量与速度、高附加值产品上抢占市场,这也是早前顺丰、圆通等看中航空货运的逻辑所在。
从国际快递巨头发展轨迹看,联邦快递、UPS等的竞争早已从地面转向天空,飞机成为快递巨头们的标配。货运航空也是竞争制高点之一,像联邦快递已经拥有超过600架飞机,货机优势也将孟菲斯机场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物流枢纽中心。
因此,不管是顺丰、圆通还是京东物流,要想站在竞争制高点上,必须布局货运航空,提高自身竞争的综合实力。随着国内快递逐步由价格竞争转向服务质量竞争,从国内市场竞争转向国际市场角逐,自有航空运能和网络将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目前,顺丰与圆通已经在打造自己的航空物流枢纽。根据规划,不出意外,顺丰的湖北鄂州国际物流枢纽项目与圆通位于浙江嘉兴的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都将在今明两年投入使用。
公开资料显示,顺丰的鄂州花湖机场建成后,小时飞行圈可覆盖五大国家级城市群,辐射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预计到2025年年航空货邮吞吐量将达245万吨、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另外,自明年起顺丰将在花湖机场开通国内42个货运往返航班,到2025年再开通9条货运国际航线。目前,顺丰航空全货机总数已达66架。
2018年,圆通与浙江省嘉兴市政府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在嘉兴机场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该项目由综合枢纽区、机务维修区两大区域组成,到2050年的预测货邮吞吐量为240万吨,规划货运机位94个。目前,圆通航空共有货机11架。
京东货运航空虽然“姗姗来迟”,但他的入局依然对顺丰、圆通带来冲击,至少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除基本的规模经济、网络经济上的竞争外,会逐渐上升为范围经济的竞争;二,由于模式不同,面向不同市场也会形成不同的竞争局面。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博士生导师刘大成分析,它们三者虽都有资本加持,但模式存在很大不同。京东主要是一体化供应链,仓储是核心,包括京东自有仓库、云仓和他在外雇佣的云仓。同时,京东在货车、特别是公路货运这部分配套的自有车辆相对较少。但是顺丰、圆通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它的角色是运输工具,仓库很少,强调更多的是快速转运;而京东是把电子货仓、亚洲一号等货仓的库存成本转移给了供应商。它们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模式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竞争。顺丰、圆通和京东之间,在各自的市场和领域会加大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的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之间除在规模经济、网络经济上的竞争外,会逐渐上升为范围经济之间的竞争。这种范围经济的竞争,也导致它们必然会在对方的市场当中开展有效的竞争。京东在航空方面的布局,一定会对顺丰和圆通产生冲击。
刘大成同时也指出,顺丰、圆通、京东三者市场的特征完全不同,本身的资源也不同,未来面向市场也会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从而形成不同的竞争局面。
你又怎么看?
京东物流和东航物流的区别
实际上,鳌头财经发现,这次收购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
德邦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交易完成后,京东卓风将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并应向除德邦控股之外的其他上市公司股东就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已上市无限售条件流通普通股发出全面要约。为提高京东集团对下属物流业务板块的整合效率,本次要约收购以终止德邦股份的上市地位为目的。
然后,3月13日,京东物流发布公告称,将以亿元收购德邦股份,双方将在快递快运、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京东物流CEO余睿在其朋友圈转发该公告,并配文“期待携手同行”。
余睿在内部管理会上表示,德邦品牌依然会保留,德邦作为A股上市公司依然会保持独立运营。
而对于收购德邦后的下一步发展,余睿表示,京东物流会竭尽所能为德邦管理团队和员工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会竭尽所能帮助德邦更好地发展。
由此来看,德邦股份是奔着退市而去的,但京东言下之意是要保持其上市公司的地位不变。
7月4日,德邦股份发布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显示,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豁免公司实际控制人自愿性股份限售承诺的议案》《关于豁免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性股份限售承诺的议案》《关于召开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等三项内容,关联董事崔维星、崔维刚回避表决。
然而,韵达派驻至德邦的董事代表赖世强投了弃权票,赖世强给出的理由均为:尚不清楚京东物流与德邦股份未来会如何开展业务协作,德邦股份与韵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来的战略合作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韵达股份持有德邦股份的股权比例,是其第二大股东。
出售东航物流股票解困
德邦股份成立于1996年,2018年成功后,公司宣布全面发力大件快递业务,对公司原快递产品进行升级,并以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和优质服务重新定义大件快递。
然而,在快递行业激烈的竞争之下,德邦股份深陷增收不增利。
2017年至2020年,德邦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2021年,德邦股份营业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突破300亿大关。但是,公司净利润仅亿元,同比大降。
进入2022年,德邦股份不仅出现了双降的局面,而且还陷入亏损,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达亿元,同比下滑;净利润亏损万元,同比下滑。
截至2022年一季度,德邦股份货币资金达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达亿元,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亿元,但公司短期借款高达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亿元。
迫于无奈的德邦股份,开始出售资产解困。
7月6日,德邦股份公告称,拟授权公司总经理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亿股东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简称“东航物流”)A股股票,占东航物流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
德邦股份表示,公司择机出售东航物流股票资产,有利于优化公司资产结构,盘活公司存量资产,提高公司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目前,东航物流股价在每股19元上下徘徊,德邦股份约可减持套现亿元。
而且4月28日,德邦股份还公告称,控股股东德邦控股在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4月27日之间,通过减持套现了万元。德邦控股系公司实际控制人崔维星控制的公司。
种种困境之下,就如德邦股份所说,本次要约收购尚未生效,仍存在不确定性。
京东物流和东航物流的区别
3月11日晚间,德邦股份公告称,京东集团控制的京东卓风将通过受让德邦控股部分股份,同时接受德邦控股部分股东委托、获得德邦控股部分股份对应表决权的方式,实现对德邦控股的控制,从而间接控制德邦控股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
公告显示,京东卓风将通过受让取得部分目标公司股份且同时接受崔维星先生、董监高转让方委托获得部分目标公司股份对应的表决权的方式,合计取得目标公司股份的表决权并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从而间接控制目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崔维星先生将不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目标公司仍为公司控股股东,由京东集团控制的京东卓风将成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
要约收购报告书显示,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共计30个自然日,但出现竞争要约的除外,具体起止日期另行公告。
如今,4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从公开信息来看,这起收购目前毫无实质进展。
7月10日晚间,德邦股份公告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本次交易尚需履行京东卓风内部审议批准程序,因此京东卓风无法自德邦股份披露前次《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要约收购事项的进展公告》之日起30日内公告要约收购报告书。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_反垄断法》对28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公告中出现腾讯(http://)、阿里等著名互联网平台企业。
实际上,早在5月份,京东卓风就已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出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