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先看几张图。
这是普通的仓库↓↓↓
这是文艺的仓库↓↓↓
这是京东物流的仓库↓↓↓
那个像梯子一样在各个货架中间穿梭的机械,就叫天狼,它可以把指定商品从立体货架上取下来,交给拣货员;背着货架在地上跑的,叫地狼,也是用来运输货物给拣货员。
那个像甲壳虫一样贴地滑行的小车叫AGV分拣机器人,拣货员拣货完毕之后,往它身上一扔,它就可以送到指定的“坑”里。然后还有自动交叉带分拣机载着快件们各就各位,等待装车配送。
你有没有发现,凡是涉及人类跑来跑去的重体力活,都被这两个“狼”和小车给包了。拣货员只需要在原地完成“轻体力、重思考”的活儿就够了。
原本需要一个师傅吃10个包子干的活儿,现在只需要“狼”用一度电就能干下来,而且“狼”还不会得腰肌劳损,不仅效率提升显而易见,也保护了人类劳动者。
两只“狼”只是在京东的仓库里最常见的生物,其实,围绕它们的还有很多有趣的技术。
介绍有趣的技术之前,先给你介绍一位有趣的朋友。
者文明,是京东物流智能供应链平台技术创新的负责人。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2014年的时候作为总架构师帮助京东物流的配送系统做了“云化分布式改造”。
这两年,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把各种“邪门”的技术都用在“赛博五虎将身”身上。
举个例子吧,刚才说的这几匹狼,平时工作的时候是会满屋子跑的。如果每匹狼都拖着一根信号线跑来跑去,一会儿就缠成粽子了。所以为了实时汇报位置、接受指令,必须使用无线信号。
但问题是,仓库内的面积大、结构很复杂,有的地方有遮挡,有的地方有干扰。要保证每个角落都有信号,并且信号要达到工业级的稳定。
这样,传统的 Wi-Fi 就没办法提供稳定的网络保障了。者文明他们就引入了5G专网技术,把无线网络变得低时延高可靠,能保障业务打死都不中断。
再比如,仓库每隔天或者每周是要进行一次“盘点”的。盘点,就是看看实际商品的数量和系统里记录的数量对不对得上。
而传统的盘点方式是师傅们拿着扫码枪站在货架旁,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扫描,把数据录入系统。
但这种方法并不太好。一来,扫扫扫很容易疲劳眼花,漏掉一些;二来,手工操作速度着实不快,偌大的仓库需要很多人一起干才能完成。
者文明团队来了灵感,搞了一套剑走偏锋的“自动盘点系统”。
他们使用了 RFID 标签。
RFID 听上去有点陌生,其实就是你每天用的门禁卡和公交卡技术。把一张张“公交卡”贴在商品上,然后设计一个拥有高灵敏度天线的“读写器”,让机器人车拉着读写器在通道里走一遍,左右的商品就都被“盘”到了。
当然,这个事情也没我说得这么轻松。比如标牌如果朝向不对,可能漏扫;如果离得太近,可能产生干扰。
2020年的时候,者文明团队还专门去一个仓里待了几个月,就是各种测试:到底货物怎么放才能让盘点最准确。
一开始仓库的师傅们觉得烦:这帮人来我们这瞎鼓捣,我们还有正事儿要干,哪有闲工夫陪他们搬来搬去。。。
者文明他们只好陪着笑脸自己肩扛手提。
到后来实验成功了,者文明让一位师傅开着叉车从巷道走了一遍,信号像磁石一样被吸附,刷刷刷就盘点完毕,大家眼里才放出光:“原来你们这些人还有点东西啊!”
2021年,这个“自动盘点技术”已经在京东物流的很多仓库里推广开了,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
话说,盘货偶尔多一个少一个倒可以重来一遍,但是另一件事儿,可是半点都不能有差错。
这就是安全。
者文明团队用计算机视觉(CV)做了一整套“智能安防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异常情况,比如消防通道被东西挡住了,包裹从传送带上掉下去了,或者某个“狼”出故障冒烟了,甚至陌生人混进仓库,都可以一秒被揪出来。
刚才说过,经过分拣的快件会各就各位,等待货车拉走。快件装车的那个地方,就叫月台。
以前货车来了之后,要停靠在哪个月台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动指挥。者文明他们搞了一套“数字月台系统”,根据仓库里打包的数据提前为货车分配好月台,然后还能用手机 App 自动指引货车停靠。
在后台大屏幕上,整个月台上每个工作人员在哪,装车的实时进度,也都清清楚楚。
货物从仓库转移到货车之后,会有一个“签字交接”的动作,将来万一出问题可以追溯责任。
原来,这个交接工作是填纸质单子,要打印四五张A4纸,签好几个字。现在,者文明他们搞了个“链上签”区块链系统,交接工作只需要司机师傅在手机上点一下按钮就行,而且绝对不会出错,没有人能抵赖。
这是咋做到的呢?
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京东物流的智能供应链平台负责人王强,就是解耦的推动者之一。
2021年10月我见到他时,他刚刚在北京798巨大的场馆发布了最新一代的“京慧平台”、“京东物控”、“天狼”和“快递车”。
过去这半年,为了推进京东供应链平台的解耦,他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王强加入京东物流之前,曾经供职于华为。从通信行业跨界到物流科技行业,他不仅没有不适应,反而发现了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点:
王强用第一性原理来解释。
再仔细一琢磨,在通信行业,其实已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解耦的过程。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打114查询信息。你的查询需求会变成一条控制指令,它会找到包含你要查询的信息,并组合成一条语音返回给你,这条语音用行话叫做“资源”。
其实这个“控制和资源的解耦”同样可以在物流行业里实现。
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全国各地的“猫粉”(猫眼墨镜的粉丝)都会下单,但你只有北京一个仓库。
北京周边的地区收货很快,但是港澳台和西部的朋友收货可能要等两天。大家纷纷留言吐槽你发货慢。。。
没办法,为了猫粉,你一咬牙,在成都和深圳增加了两个仓库,让工厂把货平均送到这三个仓库。
采取“就近发货”的原则:胡建粉丝下单就从深圳仓发货,重庆朋友下单就从成都仓发货。
这样一来,虽然运输成本增加了一些,但你的发货速度有了保证,口碑被救了回来。
随后,在粉丝的“怂恿”下,你丰富了产品线,推出了猫眼耳机,猫眼摄像头,猫眼牙刷、剃须刀,各种品类型号一大堆。
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各种产品大小不同,摆放位置不同,顾客下单之后,仓库里那几个老师傅得跑来跑去各种拣选,都快能参加马拉松比赛了。这比以前只拣选一种商品的时候效率低多了。。。
于是你只好多招仓库的工作人员,还得给他们搞培训,成本又增加了不少。
很快,你已经是全国小有名气的品牌了,开始参与618、双11之类的各种促销活动。
但促销有个问题,会造成销售量波动很大。一波大促过去,有的仓库卖断货,有的仓库还有剩。
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这个时候,你没办法做真实的试验,但别忘了你有“数字孪生”系统。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直接增加上海的购买量,然后看看顶不顶得住。
这个系统就叫“全局仿真系统”。
随着企业发展,你的产品线肯定会丰富,也就是说你的仓库里不会只放一种商品。那么你要在这个仓库里放多少商品A,多少商品B呢?
这个事儿也有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大数据帮你做规划,这就是“商品布局系统”。
之前我们强调,再NB的系统预测只能逼近现实,不可能完全和现实一样。所以,真实世界还是会发生“卖断货”或“积压”的情况。
问题来了:要是一味避免卖断货,可能要准备很多库存,增大积压风险;但是如果容忍一定程度的缺货,就可以降低很多库存成本,总体上还是划算的。
那么,一个仓库里各个商品允许缺货的程度究竟是多少才能达到总体最划算,就需要一个系统来统一计算,这就是“库存优化系统”。
刚才这些系统,还都是假设你只在一个渠道销售。但现实中,很多品牌有很多销售渠道,比如在京东、天猫、抖音电商、代理商、超市、线下直营店同时卖。
如果每个渠道都用这些系统单独计算,它们之间的数据就没办法互通。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比如我在上海仓库给京东准备的库存卖完了,但在同一个仓库里给超市准备的库存还有货,我能不能把“超市渠道”的货调配给“京东渠道”呢?
这就是现在供应链理论里最热门的概念——“一盘货”。
其实这个事儿,在逻辑上也不难。
因为你所有渠道的库存数据都在“一体化供应链系统”里,那只要京东物流的老师傅多写几行代码,让不同渠道之间的数据可以自由流动,不就搞定了吗?
余睿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上面这一堆系统,都被京东物流集成在了一个叫做“京慧”的平台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用“超大规模计算力”来处理“超大规模数据”,从而碾压人类专家,实现更NB的运筹帷幄——这就是“赛博诸葛亮”的真谛。
现在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如果把刚才说的“赛博诸葛亮”和“赛博五虎将”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非常朋克的变形金刚,这个变形金刚可以干翻世界上99%的复杂供应链问题。
虽然这个“变形金刚”是在京东零售体系内磨练出来的。但京东物流这群老师傅却“心比天高”,他们想来想去,只服务京东零售一个客户,岂不是浪费了这么牛X的技术?有道是达则兼济天下嘛!
于是,他们做出一个朋克的决定:把“一体化供应链”对全社会开放。
从那时起,只要有需要,不管你是“猫眼墨镜”还是“马屎咖啡”,不管你是带货达人还是小众买手,都可享受跟京东一样高水准的供应链技术。
一个史诗级的风口隐约出现在面前。
然鹅,接下来故事的走位却和理想有一些出入。。。
随着大客户越来越多,京东物流感觉周遭的水越来越深:
如果沿用“变形金刚”作比喻的话,那就是有的客户已经有了手脚,只需要躯干;有的有了身体,只需要脑袋。。。
再往深水区走,京东物流的老司机发现各行各业的特性差异特别大,他们对供应链系统的需求也五花八门,有的想用擎天柱,有的想用威震天,有的想要跑得快,有的想要力气大。
如此一来,就没办法整套整套地把标准的平台卖给他们,而是要按照人家的需要,从整个平台里拆出一些关键子系统,再和人家已有的系统配合起来拼成一个新的变形金刚才行。
你可能会说:客户是上帝,既然别人需要,那你就拆开卖呗。
但变形金刚哪里是你想拆,想拆就能拆。。。
这个难度恐怕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甚至京东物流的老司机们还专门为它起了个高级的名字——解耦。
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生存竞争”和“商业竞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零售自古是红海。
你可能不知道,京东之所以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对于销量的预测比别人要更准一丢丢。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把这种预测比作“秋名山上开车”——靠左就撞山,靠右就坠崖。
实际上能卖出100台手机,如果你预测了50台,你就会缺货,大家骂你耍猴,口碑堪忧;如果你预测了200台,你就会积压100台,真金白银亏损,成本爆棚;只有你的预测是100的时候,你既不会被骂,也不会赔钱。
没错,做生意就是这么难。
京东为啥能预测得更准呢?
是数据,他们使用了数据。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京东就把销售系统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自此所有的数据都完整留存,积累至今。
而数据里有真相:
类似上面这些问题,我还能举出几百个。
当然,参考去年的数据,人类也能把今年的数据猜得八九不离十;但通过计算力对全量大数据进行计算,系统就会得出比人类专家更精准的预测。
这就很像2016年那次围棋大战——柯洁再厉害也是一颗肉脑袋,在几千台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阿法狗面前没有胜算。
2012年京东刚开始卖家电的时候,之所以信心满满,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个法宝——基于大数据的“销量预测系统”。(这个故事我写在了《揭秘618:一场横跨十年的“供应链战争”》里,你可以去看看。)
京东物流助力上海
于是,你找来两位专家大牛:
一位专门负责“销量预测”,他会根据以往促销时的历史数据来测算未来的销量,合理安排库存;一位专门负责“库存均衡”,他会根据销售情况,及时调整库存,比如把A仓多余的库存调度到B仓。
虽然专家工资很高,有时预测也会失误,但毕竟减少了很多“缺货”和“滞销”的情况,总体还是很划算的。
然而,世界对你的折磨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前面的图就知道,无论你的仓库多么遍及全国,你的仓库里有多少人手,从“你的仓库”到“用户手里”这一段依然需要小狗快递的小哥来取件+派送。
有一天,你的北京仓库要对外发很多货,小狗快递的经理在电话里告诉你:“你怎么没提前说啊,今天我们超忙,运力不够,发不了这么多货。。。”
第二天,你的北京仓库突然发货很少,小狗快递的经理又吐槽:“昨天车不够,今天我特意给你留了好几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