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减负” 刻不容缓
虽然_出台了再贷款的减负措施,但交通物流再贷款要真正落地还有较大难度。
难点一:
金融机构仍然以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应对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融资需求;很多银行对于物流企业本身贷款信贷额度不高,提供的金融产品为传统的抵押类信贷产品,不适合轻资产为主的物流企业。银行缺少针对物流行业等服务业的动产质押类信贷产品,仍然需要资产抵押、政府担保、税收达标等。
由于货主较为强势,不愿意确权、银行征信难以保障等问题。银行提供的产品企业不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产品银行不提供,就此出现银行和企业供需错位而导致的“双向惜贷”现象。
再贷款进展缓慢原因:
1、“专项贷”政策持续性欠佳,银行无动力。
2、运输市场萎缩、坏账率攀高,银行车贷业务已停止
3、再贷款贴现。作为规模化产品授信项目、受规模所致,由于采用面签和单体尽职调查审核原则,投入收益不成比例,达不到设置项目组的条件。
4、以往车贷项目以商用车销售公司担保为主。商用车销售企业业绩萎靡,资质下调;
5、银行缺乏车辆运营数据支撑、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无法建立起增信模型,无法针对小微企业设计信贷产品
6、银行再贷款项目实施面签原则、受疫情影响,多数银行信贷业务处于暂停状态。
亟需打通多项“瓶颈”
三年来大型物流企业的资金循环状况并没有大的根本性改变,而中小微则更为严重。
“本次政策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符合物流业整合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提供一体化、集约化物流服务的特性。对于一些疫情期间由于园区关闭、仓储下滑、经营困难的物流企业迎来利好机会。
但不得不提出的是,目前,我国物流成本中利息等融资成本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下一步如何通过金融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来降低物流成本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措施如下
(1)明确金融增信指标体系
物流企业可参考的指标包括:融资主体经营状况包括年总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增速、营业时间等,资产水平情况包括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款项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设施设备情况包括自有运输车辆、挂靠运输车辆、运营网点、仓储面积等,管理及服务情况包括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业务辐射面、固定客户数量、顾客投诉率、当前服务对象数量等;
人员素质包括:企业人员数量、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业务人员数量、具有行业组织认证的专业人员数量等,信息化水平包括运输网络系统、仓储网络系统、电子单证管理情况、货物跟踪、客户查询等,未来新增业务,现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金额,现有正常运营车辆占总车辆比例,现有正常运营车辆单车月度平均行驶里程等等。根据指标重要性,选取利率影响因素构成一套完善的金融增信指标体系,并根据所服务对象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实现对相关融资主体增信评价指标的科学评价,提升融资需求方金融信誉,获取更高信贷资金。
(2)构建专线物流企业金融增信数据库
拟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专线物流企业进行金融增信的基础,但获得真实可信、科学合理的数据是对专线物流企业进行有效评价的关键。除了传统数据获取方式之外,还要依托现代化手段在更大范围内获取、识别、清洗、汇总等相关数据,逐渐建构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大数据与典型微观数据相结合,正式数据与软调研数据相结合金融增信数据体系。
企业物流与银行融资整合
我国的物流企业,参差不齐,银行在选择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时,可能会碰到“地雷”,因此银行可以结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评级对物流公司进行选择。2012年7月1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审定通过第十四批A级物流企业337家(包括:升级企业49家)。至此,我国共有A级物流企业1766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10家、4A级物流企业576家、3A级物流企业751家、2A级物流企业309家、1A级物流企业20家。
对于以上的110家5A级企业,银行有的肯定很熟悉,但是有一些也会比较陌生,对于银行熟悉的物流企业,银行可以直接跟其谈合作的一些条件,对于银行不熟悉的物流企业,银行又想与其展开深入的合作,银行还要对其进行摸底调查。银行通过选择优质的物流企业,作为打开物流金融业务的钥匙,非常有效。
物流银行是什么
企业有没有融资需求,银行一般很难察觉,如果能借助物流企业,银行就能很快了解市场中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程度,既然银行已经选定合作伙伴,那么银行就要对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双方可以在合作初期就可以约定,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时候,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向银行提供需要融资的企业的名单,这样,就省去银行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物流企业推荐的需要融资的企业,银行可以根据与合作伙伴的合作程度,进行有选择性的放贷,物流机构将作为质押监管人或者是担保人。在该种方法中,物流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双方业务是否能顺利的展开,就要看银行和物理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合作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