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物流
疫情港口物流行业年终总结
从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至今,港航业经历了一波过山车式的行情。在疫情造成的系统性压力下,港口、海运、仓储等物流相关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各个行业的应对行为中可以发现,疫情对单个行业的影响在经过整个海运物流供应链的传递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并对港口产生了一定的深远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
根据一年情况总体看来,疫情对靠近国际主航线的国际性枢纽港口物流冲击较大,二线港口、支线港和内河港口受影响较小。分析2020年这一年全国前20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可以发现,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主线枢纽港口,在疫情初期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上海港跌幅,深圳港甚至跌出了前20的排名。相比之下,北部湾港、天津港、山东港口日照港距离中美、中欧航线较远的港口受冲击较小,并实现了正增长。
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复工复产后的恢复阶段,其中,上海港2020年前10个月的累计货物吞吐量仍未摆脱同比下跌趋势;广州港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大幅下跌后,最终实现了累计货物吞吐量正增长,但恢复速度较为缓慢;而距离主要贸易航线较远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则始终保持了增长态势,甚至在疫情初期上升到了第三名的位置。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与位于贸易主航线的其他大型港口相比,疫情对北方港口的影响较小。由于欧洲和北美疫情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位于中欧、中美等主要贸易航线上的枢纽港口受冲击较大。
疫情引发的贸易摩擦使港口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作为国家间的博弈,贸易限制是使用最频繁的工具,这对港口枢纽功能中的通达性、安全性、便利性建设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这需要港口物流行业针对疫情及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提前布局。
一、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智慧化是港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防疫的重要手段。通过智慧港口建设,港口可以在人员零接触的前提下实现业务的正常运作,为经济复苏和企业生产提供保障。大力推进无纸化、电子化的智慧港口改造进程,以数据标准化促进信息在不同部门间的流通,将线下服务改造为线上服务,让客户少跑腿。建议在现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整合收货企业的商品信息和货代企业的物流信息,根据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关检要求,合并相同的申报内容,优化关检流程。推广“智能地磅”“智能识别”等远程操控和管理技术,支持海关监管业务的自动化、数字化创新,实现通关、检疫的线上办理。
二、构建适合多应用场景的物流信息平台。
结合云技术的强大计算能力,以及大数据技术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特点,对不同场景、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凭借平台的开放性,进一步向内陆拓展腹地范围,结合内河港口,打通内陆“水水中转”环节;提供涵盖需求发布、信息反馈、物流规划的打包服务,构建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具有多边界属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借助5G技术的高可靠性、低延时性,以及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确保数据交换能够安全高效的进行,提升信息平台的可靠性和便利性。
三、提升物流供应链稳定性
物流供应链稳定是保障港口枢纽功能安全稳定的重要抓手。从疫情暴发至今全球港口供应链的表现来看,各物流节点行业的协同还需要增强。培育具备整合多种物流资源能力的多式联运市场主体。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向多式联运经营人和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借鉴招商局陆港协同的前端整合模式,以及中远海运港航协同的末端整合模式,大力培育国际多式联运承运人,引导货运代理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货代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业务,负责全程运输组织。
疫情的暴发加速了制造业去中心化的趋势,因此,港口物流行业需要构建新的协同模式来应对这一转变。建议对接智慧港口建设,借助港口对市场波动的捕捉能力,通过舱位互借的方式快速抢占市场,减少直接投资的时间成本和金融风险。在业务拓展方面,可尝试整合港口和陆上运输部门,提供综合性的物流解决方案,刺激市场需求。风险控制方面,在目前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可通过战略协议的方式进行行业内的资源整合,降低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在降低固定成本的同时,通过合作协议保持稳定的市场覆盖度和区域竞争优势。
物流行业在疫情中作用
⼀、疫情对物流⾏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实际运营层⾯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很⼤影响。物流企业的⽣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积极开展⾃救,努⼒将疫情的负⾯影响降低到最低。
运输渠道受阻
为了防控疫情,疫情严重之时,国内很多地区实⾏交通管制,⼀些村庄还封路或断路,很多⼩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式,加上全球运输⽹络受阻,对物流的时效和成本带来了较⼤压⼒。随着全国疫情的控制和各地政府出台打通交通物流政策,运输⽹络也将逐渐畅通。
供需⽭盾突出
⼀⽅⾯,在疫情期间,医⽤和救灾物资配送以及电商末端配送需求激增,货车司机从疫区返回后要隔离以及外地员⼯难复⼯,导致⼀些物流企业的运⼒严重不⾜;另⼀⽅⾯,国内疫情常态化,⽽⼤部分⽣产企业开⼯延迟,造成短期内不少物流企业处于⽆货可运的境地。业务需求和供应能⼒严重不匹配,“⽤⼯荒”与“闲得慌”形成明显对⽐。
仓储能⼒不⾜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期间来⾃全世界的不同种类的防疫物资都要在特定仓库完成初步的分拣、再包装等⼯作,以最终完成准时和准点配送。暴增的防疫物资需要巨⼤的仓储能⼒,这对疫情地的仓库资源造成了极⼤的压⼒。
⼈员安全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快递员、货车司机成为典型的⼀群“逆⾏者”,为⼈们送去基本⽣活保障。因为快递员每天暴露在室外接触多⼈,所以快递员的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疫情常态化期间除了对快递员进⾏安全培训,配备⼝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护物资,物流公司还得为快递员设⽴各类特殊保障补助⾦计划,全⽅位为快递员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运营收益下降
受2003年SARS影响,75%的物流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影响,其中导致收⼊减少的占62%,造成成本上升的占70%,收⼊和成本同时受到冲击的企业达35%;运输成本上升的⽐重明显⾼于仓储成本受影响的⽐重;对收⼊的影响重于对成本的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防控举措⼒度更⼤,因此物流企业⾯临前所未有的资⾦量紧张。物流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新业务,放弃⾮核⼼或亏损业务,并且努⼒提⾼内在的管理⽔平和应变能⼒,控制好运营成本。
今年疫情、洪灾等各种灾害,造就了不凡的2020,汇森速运坚持“疫情不灭,车轮不停”,既要加快推进企业有序⽣产,保证企业正常经营,还要继续为抗击疫情助⼀臂之⼒,同⼼同⾏,为早⽇打赢这场“疫”战⽽做出应有贡献。
物流行业在疫情中作用
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_关于推进有效投资工作部署,支持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水平低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准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精准扩大现代物流领域有效投资。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物流相关投资增长超过9%,自7月以来连续加快,推动全国“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物流枢纽核心进一步稳固,已确认布局建设95个国家物流枢纽;多种运输方式通道持续畅通,铁路投产新线4100公里,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建成投运;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等领域短板加速补齐,全国规模以上物流园区增至2500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41个,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过2600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万个。
物流行业在疫情中作用
第一,对物流供应链建设的影响。基于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的供应链建设疫情期间,出行受限,冲击最大的是线下消费领域,很多之前愿意去线下门店采购的消费者转而成为线上的新用户,这也促使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将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第二,对物流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物流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疫情期间,整体供应链监控和响应计划,缺少较低层的透明性,这源于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并不高。在整个供应链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还并不普遍,这为在应急物流中的及时响应与调度带来困难。
第三,对物流智能化的影响。疫情期间,对劳动力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受都到较大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无人化、少人化的物流场景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对与其相匹配的智能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增多,因此物流企业更要加深智能物流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