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生涯人物访谈
“防御性驾驶培训能保障司机的安全,学会怎么保护自己的同时,工作效率也能更高效。”靳立军说道。
2006年,一个和他一起开车、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因为疲劳驾驶,发生车祸而丧生。这段经历让他中途选择了放弃。但是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操旧业”。
2007年,靳立军在一家危险品运输公司任职,由于工作需要,司机要接受严格专业的防御性驾驶培训。这期间,他学习非常扎实,工作过程中也习得精湛操作技术。
2015年,进入德邦之后的时间里,靳立军凭借自己积累的驾驶技术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囊括了各项冠军。
也就是这个过程中,靳立军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不管干什么,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收获,就能服务他人。为了能更好保障货运司机的驾驶安全,靳立军毅然选择了转岗——防御性驾驶教练员。
但这份工作也并不轻松,除了日常给司机们进行专业培训、出车外,其余时间就要时刻盯在大屏幕前,观察司机师傅们的危险举动,并进行数据采集,以形成相应的培训内容,督促司机养成安全驾驶行为。
“其实我最想对我妻子说,也是太难为她了。我这种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她在家里自己打理家务,照看孩子,确实也不容易。也想对女儿说不能经常陪伴她,希望她能多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道理。其实,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物流这个行业,就会尽心尽责地做好这个服务。”
物流人物访谈
郭斌,上海中远海运工程物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1年前,他还只是一名一线的起重工。深耕钻研设备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他逐渐做到了技术员,然后又从项目负责人、工程部经理做到了现在的技术总监。
职位变化过程中,他所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工作内容越来越多。
对于不规律的工作节奏,郭斌习以为常。提起自己曾操作过的某4000万吨/年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时,郭斌表示,此项目运输的是世界最大整体模块化建造和运输的乙烯炉,运输过程中可能的裂解炉变形以及因高度过高重心不稳,是两大难题。
他带领技术团队对运输裂解炉的甲板船进行建模,对船舶稳性和船体结构反复推算、修改加固方案,技术团队历经18个通宵的奋战,最终制订出了符合中国船级社年检要求,满足裂解炉运输的船体加固方案。技术团队驻扎船厂历经22天,成功完成船体的加强,最终圆满完成了该项目9台乙烯裂解炉的运输任务。
“我们运的所有东西,并不是十分规整标准的,有可能一个项目一个样,一件设备一个样,超重、超长、超高设备的运输项目并不少见。而对于这种多样化的工作,一定要有创新思维。”郭斌表示。
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项目实操经验,以及过硬的技术本领,郭斌及其团队基于工作需求先后获得三项发明和两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并在行业内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经验,提炼数据,再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的重复劳动,正是郭斌最为开心的时刻。
物流人物访谈
2013年,王立正式加入路歌,开启了自己在公路货运领域的职业生涯。在他的观念里,虽然自己主要负责的业务更偏线上,但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出符合目标企业的数字化产品,王立经常会跟客户到现场看他们的操作场景,帮他们做业务流程的梳理。
得益于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物流企业在车货匹配环节可以实现数字化。但在王立看来,国内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一些上游生产制造的货主企业,内部数字化相对比较完善,现在也开始发展外部供应商链接业务,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
这两年,大型物流企业正在加速发展内部业务流程数字化,而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能力还比较欠缺,没有数字化交付能力;所以,整个物流供应链条上各个角色的数字化还处于起步状态。
“我觉得,物流一线人真的非常勤奋,特别能吃苦。我看到那些卡车司机基本都是在车上休息,有时候吃饭也在路边。其实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司机和企业做一些链接,既让卡友们获得稳定的货源,也能给企业带来降本增效的价值。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客户和我们一起聊聊数字化方案,也希望我们的数字化方案能给更多的客户带来价值,并能陪伴客户一起成长。”
03 不是大环境不好,而是不适宜的发展模式和企业先被淘汰
2000年和亲戚朋友一起来到南京经营物流公司一段时间后,高志超开始了自己的物流创业生涯。
为应对市场冲击,高志超早在多年前就给专线公司拓展了合同物流业务。这种情况下,依靠“专线+合同物流”的运营模式,高志超在公司运营层面很少出现危机感。
提到互联网平台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影响,高志超说到与满帮的合作。“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满帮的体系逐渐完善,越加规整了一些,我们用起来更放心了。同时,基于满帮平台的属性,我们也不用担心找车的时候会遇到骗子,更有保障性。”高志超对运联智库说道。
针对当下市场现状,高志超表示,并不是大环境不好,反而是市场走到一定的发展周期,进入洗牌阶段。这一阶段,一些好的专业企业留了下来,不适宜的企业被淘汰掉。
“跟朋友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不看好这个行业,反正我的信心是很足的,我们干的还是比较有劲的。”
物流人物访谈
在物流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响林从二十出头的青葱少年,走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作为壹米滴答源潭营业部负责人,除了能在春节和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能休息一下,其他时间他都在工作,衣食住行也在公司,仿佛自己就是为了物流而生。
在他看来,物流是一个服务性质的行业,如果服务做得不好,即使价格再便宜,口碑做不起来客户也不会买账。
忙的时候,他也会和伙计们一起搬卸货。“我对物流很感兴趣,家里人都很支持我,所以做起事来会更踏实一点。”这是李响林最为宽慰的一点,家人的理解让他在工作时也能全力以赴。
即使经历了疫情期间利润严重下滑的那几年,他也始终没有参与同行间的“价格战”,而是坚持打磨公司的服务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
“只要国家经济一直在发展,物流行业就始终有前途。痛苦只是短暂的,我们都要向前看,专心做好份内事。”
物流人物访谈
2016年10月,中通快运在东莞起网时,蓝海燕就加入了。作为第一批最老的网点,像他这样依旧坚守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已经很少见了。
“我能坚持6年,总体上运营力量各方面量都比较稳定,首先主要是因为背靠大平台。虽然中通快运起网较晚,但这几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可以明显感觉到加盟制企业里,中通快运在中转时效末端的管控上,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次,我的经营区域处于产粮区,会在考虑规模产生效益的同时,加强对于人工、场地以及车辆的成本的管控。”蓝海燕分析道。
这6年光景,他除了负责网点的日常管理运营外,也会跟随配送人员实地接触客户,跑遍了东莞大大小小的商圈、写字楼,挖掘客户需求。按他的话来说就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方向,精准营销,发掘机遇,让网点更好地生存下去。”
蓝海燕表示,今年明显感觉到大环境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外贸萎缩、营销碎片化等。与此同时,消费者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服装品类的消费少了一些,但整体来看,农产品以及白色家电板块的大件是在增加的。
最后,蓝海燕表示,未来依旧会坚定信心,紧跟总公司的发展步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网点成长方面,他也会加强练好内功,提升网点的服务质量,让员工幸福,让客户满意。
物流人物访谈
1997年出生的张宏鑫在入职菜鸟的五年时间里,从快递配送小哥一路做到了黄渠站站长。
“刚开始对这个领域不太了解,看上去好像挺简单的,但真正接触之后发现才是一件技术活。其中包括一些网点的日常运营、运力招聘、配送服务、客户服务等。”张宏鑫回忆道。
据张宏鑫透露,自阿里组织架构调整之后,菜鸟已经独立出来,并且会陆续扩张网点,几乎每个月都要增加几个。这是今年的工作重点方向。此外,菜鸟老龄化的站长一点点被年轻人所替换,尤其是随着菜鸟不断改革,学习能力和思维转换是一个站长最基本的要求。
“在职的这5年时间里,我也见证了快递行业的重大改变,由量转变成质变。现在感觉这个行业,客户的要求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而且菜鸟也越来越重视服务了,不再是跟以前一样的粗暴模式。”
在他看来,虽然工作稍微累一些,但却十分有成就感。从配送员一路做到站长,同时黄渠站还被评为区域内的“标兵站点”,这让去年刚当上宝爸的张宏鑫有点小自豪。他认为,这些都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付出就会有回报,坚持就有收获。今年想把我的团队再稍微扩展一下,给自己再上升的一个空间。其次在物流这个行业,自己多进修一下,努力加油赚钱,争取年底再换一辆车。而且,我觉得快递行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一个词表达就是‘未来可期’。这既是对行业的展望,也是对自己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