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管理
上海趋研科技是专注于国际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AI+RPA科技创新企业,为航运,货代,国际供应链提供智能解决方案以及国际供应链可视化方案。
Argus Milestone Tracking 是趋研科技最新推出的国际货运可视化解决方案,Argus整合了全球95%远洋船公司,101家主要航空公司,中国主要港口和海关的数据,一键输入提单号码,集装箱号码或者订舱号码,瞬间可以得到货物或者箱子状态,无论是货船ETA,ETD,ATA,ATD,或者货物是否已经装船,卸货,提空集装箱,还空集装箱,海关放行,码头放行等等状态,尽收眼底。
Argus还整合了所有主流船公司和中国八大港口的作业计划,在疫情还在肆虐时,多数供应链大佬担心的船期(一个月内预计动态)以及港口作业计划(3-5天内),关于货船进港,卸船,装货,以及海关放行抽查状态,都在Argus涵盖范围以内。
目前Argus已经被国际航运以及供应链巨头MKS使用,帮助他们的全球货主,譬如Walmart, Ikea, P&G,Unilever等清晰了解他们海运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帮助客户精确的供应链规划和风险预警和管控。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通过改善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供应链的透明度有可能彻底改变公司的运营。
业务需要监控物资和产品在供应链处理状态, 跟踪安全、法律合规和材料认证、供应商信息,不同货物的位置和状态, 生产日期可见都是高度可见的供应链的要素。
高质量的供应链不仅从内部操作中提取数据,还从供应商的系统中提取数据,从而让企业对每个部件保持详细的标签。这种对上游合作伙伴的透明度意味着,任何问题都会立即通知公司,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解决问题或寻找替代解决方案。
具有这种可视化水平的制造商将首先能够跟踪原材料从源头到一个或多个次级供应商的移动。从那里,公司可以跟踪这些材料或组件的移动,直到它们最终到达其制造工厂,在那里它们被转化为成品。不仅要有生产过程中每一种原材料和部件的使用文件——以供将来参考和保持准确的库存记录——而且在完成时,企业可以看到成品的确切位置。当货物离开工厂时,购买这些货物的公司将能够通过海关或任何其他检查站跟踪货物在船舶、飞机或卡车上的移动。一旦终端客户购买了这些产品,他们将能够看到他们购买的位置和运输状态,直到它交付。
如果客户退货,逆向供应链可视化将使公司能够跟踪退回的商品,接收它,并在它到达履行中心时记录。最终,在最好和最高效的供应链中,所有供应链参与者之间都有大量的沟通和信息在不断交换,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最新的数据。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 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 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如何在运营上具有竞争力? 有些公司通过用稳定的产品创新产品或者更快更便宜的服务使得消费者满意。这通常是操作运营策略的结果。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运营的精准化和数字化。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生产要素更加精细,运营流程、匹配更加准确、恰当,从而产生新的商业范式。我们会学习数字化是如何颠覆公司的物流/供应链流程。
本课程会探讨运营如何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数据驱动的技术框架,因果推断、实验、机器学习等方法,和如何利用数据驱动供应链运营决策与应用。
·供应链运筹管理及运筹策略概览 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Strategy
·数字化和数据驱动:现场试验 Digitization and Data-Driven: Field Experiment
·数字化和数据驱动:自然实验 Digitization and Data-Driven: Natural Experiment
·数字零售与供应链: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 Digital Retail and Supply Chain: Alibaba, JD, PDD
·项目回顾与成果展示 Program Review and Presentation
·论文辅导 Project Deliverables Tutoring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集成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
对于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有几种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型:
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
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
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
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一致。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现代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市场全球化促使包括材料获得、加工、装配和分销在内的制造活动分布在整个世界进行。随着持续发展的制造全球化趋势,企业与供应商、转包生产伙伴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先前的管理模型侧重于调节内部业务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增加市场价值。相反,供应链管理使公司寻求集成外部环境(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表明经营重点从公司内优化转移到一个战略联盟全面的优化。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和目标。
(1)库存管理。要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时间,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高速运转。
(2)订购过程管理。订购过程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它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给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EDI的采用,使订购过程管理更加高效。
(3)配销管理。当货物进入分销中心,配销管理便指的是规划、协调和控制货物的物理流,包括四个过程:配销需求计划、实物库存管理、运输和车队管理、劳力管理。
(4)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仓库管理的操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条码技术、扫描仪、EDI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物流管理的电子化,达到对贸易过程实时跟踪的基本要求。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1)信息传递纵横交错。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信息传递在企业之间逐级进行,供应商不能得到最新的需求信息。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的特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是共享的。
(2)整体性增强。在传统观念中,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和合作,更谈不上战略联盟和协作。供应链企业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强调企业间长期的、直接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是一种动态的联盟。
(3)现代化信息技术表现出强大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随时需要各种信息来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储、提货以及包装。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和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作用。
(4)物流服务方式灵活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的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货代公司(运输企业)、仓代企业(仓储企业)和流通加工企业等;出现了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物流服务更加高效快捷,适应了企业、社会对物流不断增长的要求。
参考资料: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彼德·德鲁克:《管理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4]丁立言、张铎:《物流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金若男、张文杰:《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理论与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8期。
[8]代小春、牟小俐、江积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框架”,《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9]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经济管理》,2001年第22期。
[10]刘丽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物料采购管理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