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
我国冷链物流前端后端设施相对而言不够完善,使得大多数生鲜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温、保湿、冷藏,加大了流通损耗,也加大了从农户到消费者的价格、品质不稳定因素。
一是冷藏车等配套设施保有量少。二是冷藏运输率低。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冷链运输率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一直偏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90%之间的水平,而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仅有15%、57%、69%。三是“断链”时有发生。四是信息化支撑力度偏弱。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从产地到消费者无法及时获取到匹配的链条信息,导致产需不对等。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对策探讨
把握好当前国家加大对冷链物流扶持的契机,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加快培育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和农产品主销区及中转规模较大的城市布局合理布局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围绕补齐冷链物流最先和最后一公里设施短板,完善田头预冷保鲜与城市末端网点冷链设施,推动构建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重要节点,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末端网点的,干支配一体、产销协同的现代冷链物流网络。
冷链物流优化
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网络。鼓励医药流通企业、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完善医药冷库网络化布局及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功能,提升医药产品冷链全程无缝衔接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医药流通企业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配备冷藏冷冻设施设备,支持疾控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室)等医疗网点提高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和使用环节的质量保障水平。加强医药物流中心与冷链末端的无缝衔接,鼓励发展多温共配、接力配送等模式,探索发展超低温配送,构建广覆盖、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提升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应急保障水平。研究将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纳入国家应急物资保障平台,整合行业医药冷库、车辆、标准化载器具等资源,健全应急联动服务及统一调度机制,提高医药产品冷链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特别管理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疫苗及其他医药产品冷链运输畅通和物流过程质量安全。
冷链物流优化
一是建立冷链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商务、发展改革、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组成,冷链协会和企业具体实施的工作推动机制。
二是形成全国统一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构建互联网生鲜农产品等冷链物流生态体系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平台,特别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加强对生鲜农产品供给、生鲜农产品需求以冷链物流布局等诸多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而为生鲜等冷链物流运输、配送等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三是推动冷链物流建设纳入新基建理念。全力支持科创型企业立足冷链基建领域,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加大对应用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创新应用,让冷链物流充分融入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建设之中。
四是加快关键性冷链物流基础性建设。三是重点加强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以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向冷冻冷藏供应链的上游延伸,使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下游节点与供应链上游的沟通更加顺畅,使商品采购供应更有保障,有效防止供应链断链。